前几天发了一篇刚回荷兰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本来也不是什么求安慰更不是求建议贴,只是单纯update一下近况和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我发现有一种类型的评论真的很典型:“既然在国外了就要调整自己,别内耗别那么敏感”“无论在哪生活都得适应环境”。其实这类评论倒不见得有什么恶意,但这类评论让我想到了那种典型东亚式看似是在安慰人,但实际上看不见你情绪、只想教育你、让你反思自己的行为,也从来不承认你情绪的正当性。
最近”被看见“这个词总是被人们频繁使用,其实“被看见”包含的很主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自己的情绪被看见和接住。很简单,承认别人的情绪并且保持理解与支持就已经能达到“被看见”的标准,很简单的一句“我懂你”“你的感受太正常了”。但我发现在东亚环境下,这种承认你的情绪都是一种奢侈。而且更甚的是,在一个不被鼓励表达情绪的社会,你表达了,别人的反应仿佛你的情绪是不合理的,你应该把情绪收回去,你有情绪就是你不够强大的体现,基本全是这套逻辑。你一旦表现出脆弱或者敏感,就会立刻有人跳出来告诉你“别想太多“你得学会适应”。这些话看似是劝慰,但实际上是一种否定,它否定了你此刻的感受,也否定了你有权利去经历这些感受的事实。
而且看似“别内耗”“适应环境”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其实解决方案和表达情绪根本不冲突,你怎么就assume别人表达情绪难道不知道适应环境?因为这根本就是两个系统的事儿,就算我适应环境也不耽误我拥有情绪对吧。所以在我看来这种话既不具备情绪价值也不具备实用价值,纯属废话。
还有一种逻辑,有的人自己经历过同样的情绪或者痛苦,反而却对别人的情绪很冷漠,因为他们的逻辑是“我当时都挺过来了”“我可没有你这么敏感”,所以你现在这些情绪就是矫情、给我憋回去。这种态度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内卷,一代代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既然我当年被要求压抑情绪,那我就已经习惯并认可这种逻辑了,殊不知很多人自认为坚强,只不过是自己的创伤从来没被正视过。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个不被鼓励表达情绪、情绪羞耻的地方,可能当你和别人谈论情绪时,谈论完感觉更憋屈了,心情更糟糕了,我这篇并不是针对这类评论哈,而真的是从小到大这类话听的太多了,现在已经非常敏锐地察觉并屏蔽这类话。不能看见且接住彼此的情绪,也是你处在假性亲密关系中的证明。同样能否看见你的情绪,也是dating中很好的筛选机制。
还有那种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太敏感的,我真的不会和这类人做朋友,我最讨厌别人对我说这句话:你太敏感了 大多数人表达情绪的时候,也并不是需要任何解决方案,如果需要解决方案那说的就是事情了,所以更不需要你给那些看似是解决方案的无用之话。
也希望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你的情绪本来就有正当性,不需要谁来审判。
这也是我为什么做情感咨询,因为我觉得你的情绪值得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