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柏林的地铁. 灰色. 安静. 规整.
我坐在U-Bahn的座椅上. 车厢里是那种典型的德国'秩序感'. 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 看书、听音乐、望向窗外.
然后我听到了那句话.
一个德国父亲对着大概十岁的儿子说:'Wenn du nicht hart arbeitest, gehst du zurück nach China.'
声音不大. 但在安静的车厢里. 每个字都清晰可闻.
我抬起头. 看见那个金发的男人正严肃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低着头. 手里拿着一张数学测验. 分数不太理想.
'回中国'.
这三个字. 像一颗石子投进我心里的湖水.
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变成了'威胁'的代名词.
什么时候开始. '努力'变成了'恐惧'的动力.
我想起小时候. 父母对我说的话是:'不努力就考不上好大学'. '不努力就找不到好工作'. 从来没有人说:'不努力就去德国'.
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 德国是'发达国家'. 是'更好的地方'. 是'成功人士'才能到达的'彼岸'.
可是在这里. 在这个德国父亲的话语体系里. 中国变成了'失败'的归宿.
这种认知的'错位'让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复杂.
地铁继续行驶. 穿过柏林的地下隧道. 灯光、黑暗、速度、距离. 这些物理概念突然有了别的含义.
我开始想象那个孩子长大后的样子. 他会如何看待'中国'这个概念. 会如何理解'努力'的意义. 会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
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德国人. 会说标准的德语. 会有体面的工作. 会融入这个'有序'的社会.
但他的潜意识里. 永远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中国'是你不能去的地方. 是'堕落'的象征. 是'失败'的证明.
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教育方式.
用'恐惧'来激发'动力'.
用'偏见'来塑造'认知'.
用'他者化'来建构'自我'.
我想起在德国生活的这些年. 遇到过太多这样的'微妙时刻'. 当地人善意的'关怀'. 潜台词里的'优越感'. 还有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怜悯'.
仿佛我们来这里. 是'逃离'什么. 而不是'选择'什么.
地铁到站了. 那对父子下车了. 走进柏林的午后阳光里.
我继续坐着. 想着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荒诞.
我们努力学德语. 是为了'融入'.
他们努力学中文. 是为了'机会'.
我们向往'西方文明'.
他们担心'东方崛起'.
价值观、认知、教育、恐惧. 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 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也许真正需要'努力'的. 不是去适应别人的标准. 而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也许真正的'成功'. 不是逃离什么. 也不是到达什么. 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地铁还在前行. 穿越这座城市的地下脉络.
我想起那句话:'不努力就回中国'.
然后想起另一句话:'不努力就留在德国'.
两句话. 两种恐惧. 两个世界.
但努力的意义. 从来不应该建立在对某个地方的恐惧之上.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惹习震怒 中国著名学者被迫离职 |
| 2 | 原来习真急了!美中元首突然通话内情曝光 |
| 3 | 中日关系快速下滑 川习通话 习突然说出这6 |
| 4 | 高市与川普通话后,日本突然强硬! |
| 5 | 日本突然刹车,全球冷汗直流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