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李云迪为中国捧回“钢琴诺贝尔奖”
正当大家看着高行健到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华人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时
候,其实,在音乐界中,也有一个被形容为“捧回钢琴比赛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在波兰得到第14届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而且,这个人只有18岁。
260人报名参加
他在老师的陪同下,到波兰参加比赛。从10月5日至22日,李云迪总共要过四关。260个人报名参
加,真正获得参赛资格的只有98人,而正式去参加比赛的有94人。日本最为积极,派了18个人参
赛。
大决赛只剩6人
第一轮淘汰了超过一半的选手,到了第二轮比赛结束时,只剩下12人。大决赛只有6个人。
大约是深圳的清晨一二点钟。云迪的父母在深圳等他打电话回来报告结果,准备无论结果如
何,等到电话后就去睡个觉。但是4点半过去了,5点半过去了,6点半过去了,家里的电话都没有响
起来。
“对,猜对了”
6点40分,他们按捺不住,打到云迪老师的手机上。云迪听电话时,父亲问他:“怎样?”
孩子说:“你猜!”
父亲听他那么兴奋,故意逗他:“第一名。”
孩子在另一端竟然说:“对,猜对了。”
妈妈接过电话时,孩子说:“妈妈我成功了,你高兴吗?”
结果,天已经亮了,父母亲又赶着打电话给亲朋戚友,与他们分享这份喜悦。
最具权威性的比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音乐比赛的李斯特钢琴比赛、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
乐比赛的钢琴比赛一样,是音乐界里一个重要的赛事。不过,它是最具权威性的比赛,是唯一只有
钢琴单项的比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每五年才举行一次,而且评选严格。意大利的天才钢琴家波里尼、波兰的齐
默曼等都曾经是这个比赛的第一名得主。而在1990年和1995年的比赛中,由于评判认为没有参赛者达
到第一名的水平,所以第一名从缺。
傅聪1955年获第三名
中国人在这个钢琴比赛里成绩最好的翻译家傅雷的儿子傅聪,傅聪1955年在波兰留学,当时得
到第三名。另一位钢琴家李名强则得过第四名。
等了15年等到李云迪 结果这个钢琴诗人的大赛,等了15年,终于等到了18岁的李云迪。他除了
得到第一名,也和同门师姐陈萨得到了特别奖“波兰舞曲奖”。
得奖之后,有波兰记者问李云迪,作为一个中国人,怎样能把肖邦的音乐表现得那么好,连波
兰自己的选手都没有取得那么好的成绩。
李云迪说:“中国的人口很多,有的人能理解肖邦,有的人不能理解肖邦。波兰人也不是每个
人都能理解肖邦,而我就是能理解肖邦。”
问问题?
“下次吧”
我到深圳采访载誉归来的李云迪时,深圳艺术学校里还有至少三家媒体也在等着访问他。和艺
术学校的校长李祖德聊着关于李云迪的事情时,电话至少响了三次,都是中国各地的记者打来的电
话,要求前来访问。
而李云迪的妈妈张小鲁也正在帮儿子接见记者,重复着那些答案,看来已经很累的样子,但为
了不让记者失望,她仍然耐心地受访。
只拍照不问问题
访问当日,校方说,适逢下来几天云迪晚上要表演,准备专心练琴,因此谢绝记者访问,只让
我们跟他身旁的亲人谈。好容易说服学校里的老师带我去给李云迪照相,我答应只拍照不问问题。
上到楼上钢琴室时,房间反锁,里面却流出了云迪的琴声。琴声像水声,我们实在不好切断,
所以又下楼等。
等了大约半小时,云迪终于暂停练琴,和老师但昭义在琴室里让我们照相。他的气质,有点像
目前风靡的日本男星,但看来很拘谨。在我看过的资料里,大部分都是引述云迪亲人的话,真正由
云迪跟记者说的话不多。
而在琴室里,李云迪还是没有说话,与但老师合照时要摆怎样的姿势,不是用语言沟通,靠的
是默契。
在钢琴室内照了相,他准备下楼去。我问他:“云迪,可以就问你一个问题吗?”
我终于不只听到他的琴声。他驻足一想,答道:“不可以。”马上又奔下楼去。
跑下楼的时候,他又突然活泼起来,仿佛希望不让人觉得他骄傲,又仿佛像个刚下课准备跑下
楼放松自己的小男生,爽朗地边跑边喊道:“下次吧。”
后面钢琴室一带即刻又响起一位女士的声音,用四川话叮嘱他不要接受记者的访问。
我第一次访问一个人物,与他那么面对面站着,却竟然只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艺术之父恩重如山
李云迪四岁时,有一次同父母逛街,在一家乐器店外不肯离开,指着手风琴要他们买。到他生
日当天,父母花了大约40元人民币给他买了手风琴作生日礼物。他也勤于练习,而且在少年宫学习
时,也得到好成绩。五岁的时候,他在四川省举行的全省少儿手风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手风琴老
师很喜欢他,但是后来,他还是央求妈妈让他把手风琴放下来。
不是因为他当时就立志要做一个钢琴家。年幼的李云迪天真地问妈妈:“反正都是用手弹,手
风琴为什么要背着弹呢?”
手风琴太沉重
手风琴太沉重,他瘦小的肩膀背负着辛苦。他觉得最好的话就是学一种乐器,想休息就可以马
上躺下就可以休息。手风琴他自己弄不掉,必须练到一定的时候,妈妈让他卸下来,他才可以把120
贝司的手风琴放下。
他向妈妈许下承诺,如果让他学钢琴,他会练得更勤。
妈妈张小鲁自己之前学过舞蹈,也很喜欢音乐。她说:“当时我们绝不可能那么早就发现他有
什么天分,只是因为他年纪小,生活比较简单,又不用上学,培养一个多的爱好,作为一种修养的
话,多一点也好,所以就让他学了。我们也没有想过其他,没有想过他以后要干什么。”
先学了手风琴,看他背着手风琴,特别是夏天的时候特别辛苦,后来在李云迪7岁的时候,父亲
李川刚好从部队转业,得到一笔转业费,父母就用了4000元人民币,买了一台二手钢琴给儿子。
情同父子
9岁的时候,云迪开始跟着但昭义教授学钢琴,开始了这段在音乐道路上情同父子的历程。用李
川的讲法,他是云迪的生身之父,为云迪的成长尽可能做了一切的投入,但是但昭义教授却是云迪
的艺术之父。
从重庆到深圳
13岁那年,但昭义教授受聘深圳艺术学校,把李云迪从重庆带到深圳来。学校招的四个学生
中,云迪以第一名考入。当时,云迪已经选择了音乐作为专业,而他的“生身父母”为了成全他的
音乐梦想,也就跟着到深圳定居,妈妈更放弃工作,全心照顾他。
深圳艺术学校校长李祖德在回忆云迪刚到深圳时的情况:“他1995年到深圳,当时才念初中
一,但是非常聪明,音乐感非常好,很容易就把你抓住。”
当局全力支持栽培
深圳当局独具慧眼,为了爱才,只让他交很少的书本费。学校给他奖学金,还给李云迪和他的
母亲提供免费宿舍,并全力支持栽培他。
1999年,但教授安排在云迪毕业之前,让他参加很多比赛。3月份,他参加荷兰第五届李斯特国
际钢琴比赛,首次在成人组中比赛,就崭露头角,得了第三名。6月份,他又在美国吉娜·巴考尔青
少年国际钢琴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年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又得了第三名。
李祖德说,当时虽然云迪的表现很好,但是大家都认为他才17岁,年纪尚小。
虽然在国内的比赛只得了第三名,中国文化部今年1月却发出通知,准备派云迪参加第14届肖邦
国际钢琴比赛。
准备时间只有9个月
李云迪准备的时间只有9个月。李斯特的音乐风格技巧高超,侧重外在表现,而肖邦则重内在感
情和诗意,李云迪要参加肖邦的钢琴比赛,而且参加的是国际重要的赛事,既要能够理解肖邦的作
品,并且演译出来,又要克服大赛事临场表现的问题。
深圳艺术学校为了让他做好充分准备,邀请了李名强、郭嘉特和黄懿伦三位名家作他的指导。
今年6月,李云迪又受邀到美国克莱本钢琴大师班学习一个月,并在这一个月中,接受了七个音乐大
师的启迪。8月中,他又到德国阿里瓦蒂班学习了两个星期。
压力越来越大
赛期越来越近,而李云迪虽然有机会到不同地方受训,但是压力越来越大,要吸收的东西也越
来越多,要如何将自己所学习的融会贯通,全部化为己有,并不容易。
这段期间,但教授不断鼓励他对自己的实力要有信心,不要把名次看得太重,否则肯定会失
败,更重要的是“不能首先否定自己”。
云迪终于到波兰参赛。张小鲁告诉本报作为一个音乐天才的母亲当时的心情。
每次比赛都会取得好成绩
她告诉本报:“他得奖时我会兴奋,但我心里也想,希望他有一次比赛或者没有取得好成绩,
给他一个打击。但是事实是,他每次去比赛都会取得好成绩,从来没有说没得到名次,比赛幸运
吧。可能就是凭他的努力,自己把握得比较好。
要完成大学学业
“当然我作为一个母亲,就好像感觉他心理状态,好像把握不住自己。实际上或许是多余的,
当然也有必要的。
“现在我就担心他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正常的,投入到学习里面去。一直我们最关心他的是学习
会因为很多媒体把它给弄乱,因为他还小嘛,才18岁,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来讲,他的学业要有那
么多东西要学,起码还要花4到6年的时间来完成大学,或者攻读一个学位。他还有这么大一段时间
如果没有很好去学习到,那对他的音乐以后的各方面理解啊,深度啊,会受到影响。”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