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社会传真 > 正文  

“少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三少年分享10万奖金

www.creaders.net | 2002-02-06 07:59:58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是由《美文》杂志主办的文学大奖赛。在业界内,被称作是“中国的少年诺贝尔文学奖”。


  众评委对三位获奖者的评价


  在1月31日举行的第四轮角逐中,费滢的《平台》,兰珊的《暖色音乐——关于互助的
思维片段》,丛治辰的《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脱颖而出,共享10万元少年美文金奖。

  关于费滢的《平台》,著名作家,文艺报社《文学周刊》主编冯秋子认为,一个少年能平和地温善地拾拣平常日子里的神圣光泽,消化粗糙、毁坏等习惯行径,顽强的保存和争取相互照耀的美好,真的是有力量,推动了自己的成长。长久地美好着,将能最大限度地使人和人沟通,最终却向着美好走步。这是一篇好文章,文字表达和心意一致。著名作家,《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认为,人与人心灵的互助是具有震撼力的,文章着眼于心与心的互相帮助,就比一般意义上的帮助更显出分量。作者在写作把握上如此不动声色,相当不易,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贾平凹认为,此文能跳出来写一种互助,又强调人的沟通,是不错的。

  关于兰珊《暖色音乐——关于互助的思维片段》,《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认为,在自我设置的音乐声中,思维的翅膀展得很开,三个段式,将人文,精神,追求等话题讲述出来,从广的角度看待互助,是一种“大”的手笔,不足的是,三个段式不太分明。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认为,撒得开,收不拢。有才情,没结构。贾平凹则认为,作文很好,却节奏缓慢,也似散漫。

  关于丛治辰《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光明日报编辑韩小蕙认为,本文写的相当精彩,超过了第三轮,大概是题目击在了考生的心上。文章开笔用现代派戏剧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图景。然后上溯古代,用昔日的荒诞衬托今日的“荒诞”。再以“小草”象征渴望健康成长的心理,甚至检讨自己不要太愤青。但在这方面应该提建设性的意见,显示出一种对现行教育制度不合理部分的思考深度与宽容。这其实不应该由孩子进行检讨的。题目也用得好,有力度,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篇没有错别字,病句等等,显示了较高的写作水平。《收获》副主编程永新认为,从某一点切入,文章还是相当完整的,作者反对整齐划一,希望给小草自由生长的空间和空气,情真意切。贾平凹认为,在写教育的题目下,这篇算是好的,当然后边的气势弱了一些。

  2002年2月1日,在西安新桃花源度假村,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决赛最终角逐出少年美文金奖,在文学水平不相上下的情况下,费滢,兰珊,丛治辰等三人共同获得美文金奖,共享10万元奖金。当天上午,贾平凹主持了颁奖仪式。

  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总奖金为101万,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大奖赛从去年1月份开始,历时一年,共收到来稿八万多件。该大奖赛分四轮,第一轮,选出328人为“少年美文奖”,每人奖给1000元,奖给指导老师每人500元;第二轮,从这328人选出86人优胜者为“少年美文优秀奖”,奖给每人1000元、指导老师每人1000元;第三轮,从这86人(实际参赛的为53人)评出14名优胜者为“少年美文大奖”,奖给每位学生和每位指导老师各2000元;第四轮,这14人中决出三名优秀者为“少年美文金奖”,共享奖金人民币10万元,指导老师和组织者各5000元。

  本届大赛由《美文》少年版和中华少年文学网联合举办。

  其中尤引人注目的是,第三四轮的选拔于1月28日到2月1日现场选拔记者对本届大赛进行了从头到尾的跟踪报道。

  试题体现了人文精神和思辩倾向

  本届大赛所有试题都由著名教育专家顾振彪先生出题。顾振彪告诉记者,出题的宗旨是侧重人文关怀同时鼓励学生对影响很大的现象的思辩。

  如第三轮的题目是两道,第一题是,读下边文字,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创立了敬畏自然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是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第二题是读下边文字,以“流行文化”为话题作文。——

  日本没有帕瓦罗蒂这样的人物,却发明了卡拉OK;没有杰克逊,却发明了跳舞毯;没有斯皮尔伯格,却发明了青春偶像剧;没有毕加索,却发明了卡通画;没有比尔·盖茨,却发明了电子鸡;没有黑格尔,却发明了脑筋急转弯……这些日本流行文化,轻易征服了中国。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新人类来说,他们每一阵时尚流感几乎都是发源于东京涩谷一带,所以他们号称“哈日族”。

  第四轮比赛也就是总决赛的试题,一个是一个互助的话题,一个是谈当代教育的利弊。

  评选过程一直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本届评选,严格按照大赛评奖程序,认真,负责,公开公平,按不记名投票的情况进行。同时,整个评选过程,自始至终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中央电视台,陕西各级地方电视台的镜头和报纸记者的照相机镜头始终对着15名评委的一举一动,实行了有效的监督。这在全国各类评奖中并不多见。

  各评委在认真逐一阅读每一篇稿子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在评选过程中,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如最典型的是韩小蕙和王干对好稿的标准“剑拔弩张”,各持己见。

  在无记名投票之后,有六名同学的水平不相上下,有三名同学的票数超过了2/3,最后由三人共享10万元金奖。

  评委会召集人,《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郭运德代表评委会指出,从本届大赛的答卷看,涌现了一批有灵气,有才华,有悟性的文学新秀,他们有很好的思辩能力和艺术想像力,有很强的文字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我想到了四个字:“后生可畏”,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未来。

  贾平凹:我非常羡慕这些孩子

  《美文》总编,本届大奖赛评委召集人贾平凹在决赛开幕式上说:“为少年写作办一份刊物,为少年写作办一次大赛,出发点不在于赚钱和炒作,不在于哗众取宠和投机,只是出于一种责任,旨在培养少年文学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少年文学写作的素质,为建设新的汉语写作踏踏实实地做一份我们应该做的也能做得到的工作。”

  贾平凹虽然是个小个子,却最引人注目,他有个特点就是惜时如命,惜墨如金。但在比赛的几天里,总是出现贾平凹忙碌的身影。在评选少年美文奖的名额的时候,原定12个,但以为还有两个比较出色,无法割舍,评委希望增加名额,但要多支付八千元奖金。被外界称为小气的贾平凹发话了:八千就八千吧。

  在评选间隙,《美文》副总编穆涛想把今年马年邮票的设计者的雕塑去换贾平凹两个字,但贾平凹说宁可不要马,也不给字。但贾平凹却在1月30日写了100多个字,写的内容是第三轮的14位获奖名单,并且特意写上“贾平凹书”。

  贾平凹告诉记者,这次评选,非常认真公正,符合产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好作品逃不掉。从获奖的人来看,每一轮都是高水平的,非常成功。参赛的50多名学生,大致水平差不多,其中有个别比较突出。事实上,现场作文,有好多局限性,如应变能力等。这次选中了三名,可能还可以再选三个,对没选上的有些遗憾。

  贾平凹说:“我很兴奋,因为发现一些素质好的孩子挺高兴的。评奖不在乎得奖不得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是说这些作品有多么了不得。毕竟只有几千字的文章。但这些孩子的潜质特别好。估计将来文坛上会有这几个孩子出现。但这些孩子会不会从事文学创作还是两回事。在我的心目中,在起码的将来,会有六七个人走向文坛。”

  记者问,这些人比起你年轻时候如何?贾平凹说:“我当年没有像人家那么好的政治环境,我当时还是四人帮时代,一个正经的文学杂志都没有。现在的孩子起点比较高,大环境比较好,文学的气氛好。我很羡慕他们。并不是获得一个奖就能成为最优秀的作家。还要看他们以后的努力。”

  最大的冷门:叶兆言的女儿叶子无缘金奖

  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女儿叶子,在《美文》连载在美国就读期间的日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第三轮评选中,以《到处都是泡泡》议论流行文化,评委认为,角度选得新颖,见解新奇,不是简单地否定日本文化,进而论证是我们取舍不当,具有很强的思辩性。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思想内容健康,对日本历史和其他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层次分明,表达清晰。《到处都是泡泡》是屈指可数的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叶子也因此成为获奖的热门人物。

  但最终在第四轮角逐时,叶子在残酷的评委投票中落选,成为本届评奖最大的遗憾。从一个侧面也显示了本届评奖的公正性。但叶子说,我很坦然,本来也没打算获奖。

  叶子告诉记者:“我自小都没有想过当作家,也不经常记日记,至今只有一本多日记,不包括在美国的。只是在心血来潮的时候记,因为我觉得,有些事情不记下来可惜,特别可惜。我是能不动笔的时候,就是不动笔。本身是个不想写作的人,平时没有那么多的写作冲动,我绝对不会当作家。”

  作为叶圣陶的曾孙和叶兆言的女儿,叶子并没有优越感。叶子说:“我本身并没有感觉到受父母和太爷的影响很大。叶圣陶的影响几乎很少,虽然是我的太爷,但叶圣陶对我的影响并不比其他人多。我四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大概有两三张我们的合影,但我能记起来的人很少。我觉得我爸爸很尊敬我的太爷,很同意太爷的一些想法。我不知道太爷太多的事情。”

  叶子看叶兆言的作品很少,只看过《1937年的爱情》等几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我爸爸不让我看电视,看报纸。因为电视和报纸有太多的无聊的东西。至少我爸爸在的时候不能看,电视会扰人心。”

  叶子现在就读金陵中学高二,同学们并没有对她感到惊奇。“而且他们经常抨击我爸爸的文章写得不好看,我无所谓,有时气起来会辩护几句。”

  三位金奖得主:我们不想以作家为职业

  费滢,兰珊,丛治辰,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高中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不是韩寒式的人物,他们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都喜欢读外国文学作品。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次获得被媒体称为“中国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者,他们热爱写作,但没有一位打算把作家当作自己的职业。

  来自南京金陵中学的费滢,在第三轮选拔中,她仅花半个小时就完成了1600字的《与生命对话》,受到了评委的好评。总决赛的作品《平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费滢是著名评论家费振中的女儿。她认为她父亲无论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非常认真负责。费滢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形象,回答记者的提问总是那么干脆简短,甚至脸上带有一种冰冷。她自称自己的脸上,从小到大只有一种表情。她喜欢看蒙田等人的随笔,基本上不喜欢看中国的小说。她也喜欢看欧洲电影。

  费滢说,我绝对不会当作家,因为作家的生活范围非常狭窄,她最希望做一个生物学家。记者问费滢,你打算这奖金怎么花?费滢说:“怎么花,不是我说了算,奖金是要上交的。不过我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请同学吃饭。”

  从兰珊的一副眼镜上,可以看出她受家庭影响很深。兰珊的母亲是河北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父亲是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兰珊就读于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三,父母从小给她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兰珊大量的阅读机会,全家三口最主要的集体活动是一起逛书店。父亲兰小宁说,我对她具体的指导很少,她的文章我写不了,也提不出意见。

  在第三轮角逐中兰珊就以《走过生命》进入总决赛,评委认为,文章的对生命的过程的议论有较强思辩色彩,对理想生命和现实生命的分裂采取一种积极态度。“我们走过生命,就不能空手而归”。但兰珊告诉记者,我并没有觉得我的作文非常好,也没有觉得要当一位作家。“如果一门心思当作家,肯定当不了。我对文科的门类都有很大的兴趣。”谈起韩寒,兰珊说,不讨厌,不喜欢。

  记者问这奖金怎么花?兰珊说,没有想过,先存起来吧。

  来自山东威海一中高三的丛治辰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喜欢看书,看的书多的没法说。最近看的书是圣埃克易·佩里的《小王子》,最早印象很深的外国作品是乔斯坦·贾德的《纸牌的秘密》。

  谈起韩寒,丛治辰说:“我很喜欢韩寒最初的作品《求医》,《书店》。但后来的《三重门》,并不是很出色。我怕与韩寒比较,因为没有媒体经历。我认为韩寒是被媒体炒坏了。”


  丛治辰说:“我喜欢写作,但并不想考中文系,想考北大法律系,我喜欢律师这个职业,因为可以伸张正义。如果读中文系,社会经历就会很少。”(中华读书报)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