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浙江遂昌县王村口镇桥西村出炉了一只直径11厘米、长20.18米的“龙粽”——它由50位村民用220斤糯米、40斤腊肉、4.1万根龙须草、6000多张箬叶,花13个小时包制而成,蒸熟又用了12个小时。
“遂昌有端午节包‘龙粽’的习俗,但这么长的也是第一次做。”村支部书记华秋长告诉澎湃新闻。
12日清晨,当地50位村民聚集在老街忙活开来。“龙粽”的制作工序繁琐,要先在半圆形塑料管中铺上箬叶定型,往里填实糯米、酱肉,再用龙须草绑紧箬叶,最后用竹片固定整个粽子。
“自己家里包的‘龙粽’一般50厘米长、直径6厘米——要包20米长的粽子,难度成倍增加。”华秋长说,村民每包完一节,就把长粽整个往后拉,为制作区域腾出空间,再给包好的部分盖上冰毛巾降温,保持新鲜度。
当晚,历经13个小时,20.18米长的“龙粽”包好了。随即,粽子被装入此前定制的一根21米长的蒸汽管,用锅炉产生的蒸汽加热,13日7点半,蒸了12个小时的“龙粽”熟了。出锅后,“龙粽”被分发给村民食用。华秋长说:“村里有一千人,每人分到2厘米长的一段,大家吃得开心、热闹。”
遂昌县端午做“龙粽”的民俗已有400余年。“遂昌是山区,历史上村民曾以伐木为生,端午前后进入雨季,要去河里‘放排’——把冬天砍的木材钉成木排,通过河道运到下游,木排上搭个小帐篷,人就住里面。‘放排’一去要好几天。家里人就把端午粽做得长一些,用作‘放排’期间的食物,由此形成了做‘龙粽’的风俗,还有粽子越长、情谊越长的说法。”华秋长对澎湃新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