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在网络的中古时代,就有所谓的“失重神教”,其核心观点用白话概括为:
在高速下落的电梯里,只要你在电梯接触地面的那一刻跳起来,你就会毫发无伤。
后来又有了民间自造原子弹。
这项目还有图纸,特点为“制造容易,便于储存”,听着就跟过年玩的摔炮似的。
而最近,更离谱的学说出现了。
在网上,有人宣称:“罗马正统在东北,在东三省,在山海关外的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是怎么回事儿?
我好好研究了一下,结果却发现,这个理论:离谱,但又不完全离谱。
01
首先,将东北与海外相联系,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儿。
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就被美誉为“东方小巴黎”。
也有学者指出,二人转在艺术层面,和美国黑人的嘻哈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东三省和意大利的罗马市,把这俩地界放一起,实在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结果我一查,发现这里的罗马,说的并不是城市,而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强大帝国之一——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东西两朝,超长待机1500年,幅员辽阔,包裹着整个欧洲地中海。
在巅峰时期,这个国家的子民一度超过了全球总人口的20%,其文化影响力覆盖今天的整个西方文明。
一个最典型的证据,就是在罗马帝国亡掉后,神圣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莫斯科公国、纳粹德国乃至今天的美国,都或明或暗地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
但再怎么样,这个罗马正统,也轮不着东三省来继承啊?
对此,提出“东北罗马说”的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在东北,遍地都是罗马。
以东三省的省会为例,我们在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的数字地图上,以“罗马”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发现了大量的“罗马瓷砖”“罗马卫浴”,以及数不清的“罗马××小区”。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出了山海关,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冠有罗马名号的楼盘。
然而,如果你将搜索范围扩大到全国,就会发现这种论证方式可谓漏洞百出。
根据“极昼”的一篇有关房地产的报道,1990年~2010年间,全国的开发商都倾向于欧式风格的设计,所以给小区起的名字大概率会用上“罗马”这个洋气的词儿。
山西大同的东方罗马城
更何况,如果要用中文名词去证明罗马的正统性,你会发现,
罗马帝国的千年王都君士坦丁堡,位于苏州的比斯特购物村。
而罗马帝国本身,则坐落在河南鹤壁市的淇滨区,旁边就是钱柜夜总会。
于是,“罗马东北说”的信徒,便换了个视角,在地图上点出了海南省文昌市的罗马村。
他们说这个村,就是罗马正统在东北的铁证,因为: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贵戚下嫁俄罗斯大;十月革命后,沙俄贵族大批逃往东北;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人大量涌向海南岛打工。
由此可推,罗马村就是东北人在海南建立起的罗马正统。
当然,这个论证就更靠不住了。
且不说全国远不止这一个罗马村,
单是这套论证逻辑,放在河北省的张家口市,明显更有道理。
所以,单是训诂词句,就将罗马正统的帽子扣到东北头上,显然过于武断。
要想证明文明的传承,一件实在的雕塑或文物,定然要胜过这缥缈的千言万语。
而令我惊讶的是,这样的文物和实体,不但在东三省有不少,有的甚至还是“圣遗物”的级别。
02
一言以蔽之,东北对于罗马正统的继承,表面在名,实际在物。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当下的黑吉辽老铁们,对于鹰这一符号的崇拜。
过去几年,品牌Boy London的烫金雄鹰,已经完成了与东北精神小伙小妹的深度捆绑。
而这展翅猛禽的风采原型,正是昔日罗马帝国沿用数个世纪的徽章。
当然,你可以指责这种后现代所催生的消费主义符号,与欧洲中古的帝国国徽联系甚浅。
但东北子民对鹰隼的崇拜,却自古就和罗马帝国有着高度的相似。
《本草纲目》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这名为海东青的东北神鹰,曾是满洲部族的至高图腾,它被称为“万鹰之神”,能“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日风毛堕雪霜”。
所以,在白山黑水之间,它是单头鹰,出现在女真部落的传说中;到了欧罗巴大陆,它变成了双头鹰,出现在罗马军团的旗帜上。
而除了鹰,在黑吉辽,你还能看到大量充满了罗马味道的现代建筑。
比如在哈尔滨的斯大林公园,你能看到气派的古罗马艺术回廊。
在纪念苏联领袖的地方,看到象征欧洲帝国的符号,感觉上颇有点修正主义的味道。
在大庆的明湖,两尊罗马卫士立于湖畔,用跨越千年的威严,守望着这个曾被叫作“王连科泡”的水塘。
而位于哈市中央大街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则被看作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活化石。
但即便这样风格化的教堂,放到整个东三省,也并不是最能代表罗马正统的物件。
在吉林长春,有一尊名为罗马狼的文物级雕像。
这尊雕像所描绘的,是“母狼育双婴,双婴长大造都城”的古罗马建城故事,其本身就有着代表整个罗马帝国的意味。
而这个雕像之所以出现在了长春,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意大利纳粹头子墨索里尼为拉拢伪满洲国,于1938年将这尊雕像,送给了当时的“康德皇帝”溥仪,作为“两国建交”的礼物。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尊雕塑也几经辗转,在被社会主义改造后重新展出,据说现在放置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楼的会议室里。
一方面,它反映了帝国的罪恶;另一方面,它也承载了罗马的文化。
而说到文化,就要提到“东北罗马说”这个理论里,最重要的一个论据——洗浴文化。
03
罗马帝国当年和东北三省今天的洗浴文化,几乎可以用“高度相似”这四个字来形容。
东北洗浴中心
当年,一个生活在罗马帝国的公民,洗澡的正常步骤大致是这样的:
进入浴场大厅,付进场费;去更衣室换衣服;在身上涂点东西;在高温区开始泡;出水,让奴隶擦刮身体;擦干,回更衣室,穿好衣服;浴场吃顿饭。
就这一套内容,你把涂东西改到泡澡后,把奴隶擦刮改成师傅搓澡,把付款交手牌移到最后,就差不多变成一个东北人去澡堂的基本流程了。
不论在罗马还是在铁岭,在君士坦丁堡还是在四平,洗浴对生活在那个当下时空的人而言,都是一件重要且平常的事情。
而洗浴的公共场所,也自然成了无可取代的、人人坦诚相见的社交中心。
在罗马,商业合同有许多在浴场缔结,而在东北,又有多少单生意不是在洗浴中心谈成的呢?
于是,当你看到诗人尤维纳利斯说“人们脱光衣服,挺着大肚子,摇摇摆摆像鸭子一样走进浴场”,你脑海里自然就会浮现出,那些可能剃着光头,可能纹着身的东北大哥。
并且在这些年,大家都在说,东北的洗浴中心正在实现全方位的进化。
但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进化,不如说是“复古”——东北洗浴正在从各个细节上,接近当年罗马浴场的模样。
在古罗马,文学家马提雅尔说:“在饥饿中奢侈地沐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所以,罗马浴场的酒宴丰盛至极,多到人们吃完了要用催吐剂,吐完后回来接着吃。
而在东北,自助餐与烧烤,已经成了多家洗浴中心的标配,许多人就是奔着吃去的。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睡不着也行
在罗马浴场,“高雅”的精英阶层,可以在洗浴后前往阅览室读书和聆听演讲。
而在东北,所有宾客都可以在洗浴中心内部的书店,获取知识的陶冶。
图片来自小红书,用户@五花肉小可爱
在罗马的浴场,人们在洗浴前会先锻炼身体,打手球,滚铁环,在池子里游泳。
在东北的洗浴中心,你走出桑拿房,旁边就是健身房。
罗马人将自己的浴场视作它们征服其他文明,进行文化输出的标志。
而东北人也把他们对于洗浴的热爱,塑造成了能输送到全国的洗浴中心模式与文化符号。
于是乎,在热水池子里升腾起的,弥漫了两千多年的氤氲里,这个由罗马贵族们所塑造的文化正统,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穿越了时空,落到了一群工人后代的手里。
而这所谓的正统,不是“三线对列”,不是英白拉多,不是竞技场与凯旋门,不是疆土与开拓,更不是征服与帝国。
这正统仅仅只是属于所有人类,所有文明的四个字——享受生活。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火爆全网:付鹏汇丰演讲(内容梳理 & 全文 |
2 | 惊传:轮到蔡奇了?儿子被中纪委带走调查 |
3 | 苗华落马 意在习近平?传背后主谋是他 |
4 | 巨震!全球巨头濒临破产 美国1.7万员工前途 |
5 | 败光430亿后,他在美国花16万看球赛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