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焦躁紧张之际若有好友相伴,往往可有效减轻压力,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为“社会缓衝”(social buffering)。美国学者最近发现,令许多人闻之色变的响尾蛇,在感受威胁的情况下察觉附近有同伴时会很快恢复平静。这是学界首度明文记录爬虫类动物也有“社会缓衝”现象并加以研究,颇受瞩目。
综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新闻周刊》报道,这是由加州洛马林达大学(Loma Linda University)研究人员获得的重要成果,周四(6日)发表于《动物行为学边界》(Frontiers in Ethology)期刊。
研究人员把蛇放入暗不见光的桶子封好,敲击桶壁模拟压力环境,为时20分钟,观察蛇在3种情况下的压力表现:独处、与另一隻同性别的蛇共处、与非生物(一条绳子)共处。研究人员观察蛇的心率要多久才会降回正常值,并记录蛇尾作响时间长短。结果显示,比起落单、与绳子作伴,响尾蛇有同伴时心率增加速度缓慢,而且很快就恢复正常。
研究人员马丁(Chelsea Martin)说,两隻紧张兮兮的蛇作伴时,双方会缓解彼此的压力,这与人类承受压力状态时因“友军”在场而减压的情形很像,“学界此前没有任何报告指出爬虫类会有如此让压力下降的反应”。除了人类,以往只在齧齿类、鸟类、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发现这种情形。
马丁说,这为蛇的社会行为模式研究提供重要见解,其他种类的蛇甚至蜥蜴、鳄鱼等爬虫类可能也有类似行为。这项研究也许还能帮响尾蛇改善一下形象:“大众常常把牠们视为邪恶生物,我们的研究或可帮助世人改变观点。”
前不久才有研究发现,响尾蛇选择同伴时会优先考虑手足而非“素昧平生的同类”。洛马林达大学的最新发现再度显示蛇的“社交生活”複杂得多。由于实验对象是野外生长的响尾蛇,这代表“社交缓衝”是野生响尾蛇的自然反应;此外,无论响尾蛇的原生族群是集体冬眠或独自冬眠、无论性别、无论栖地在低地或山区,上述压力反应都相同。
研究人员说,两隻蛇有无身体接触、彼此是否素昧平生等条件会否让社会缓衝作用产生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马兴瑞问题实锤了,更有惊人大事发生 |
2 | 惊爆!习明泽秘恋MIT离婚教授十年 习家炸了 |
3 | 北京突传大消息 |
4 | 中南海通过香港亲共媒体放风习近平去向 |
5 | 传马兴瑞之妻被抓 习将商讨习仲勋齐心合葬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