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社会传真 > 正文  

听劝!千万别带父母一起旅游

www.creaders.net | 2025-04-18 09:10:16  砍柴书院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妈带了8个保温杯、5双拖鞋、3斤零食,却忘了带身份证。”

这是网友小林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父母旅行事迹的一句话,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我妈怕酒店不干净,连床单都带了。”“我爸带了GPS导航仪,坚决不信高德地图。”

每逢假期,朋友圈总会被“全家出游”的照片刷屏,笑容满面的三代同框,看上去温馨无比。

但点开评论才发现,底层情绪其实是“披着滤镜的灾难片”。

那些你以为是幸福的合家欢场面,背后藏着无数次深呼吸后的妥协、翻白眼后的沉默,以及一句又一句“算了”的自我催眠。

有人说,旅行是测验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

情侣同行看磨合,朋友同行看默契,而带爸妈旅行,直接是考验你心理韧性的终极大boss。

出发前的准备期,就是第一轮崩溃挑战赛。爸妈眼中的“旅游”,更像一场远征。

他们恨不得把家里搬上飞机:保温杯、热水壶、泡脚盆、感冒药、驱蚊液,还有熟食若干。

仿佛不是去杭州,而是要穿越腾格里沙漠。

而你想要的,只是一只轻便行李箱、一部相机、一条无计划的街。

出发前两周,行程表就像家庭会议文件,一遍又一遍地被审校。

爸妈要求“早睡早起”“跟团不迷路”“不吃路边摊”,而你在拼命想删掉“丝绸工厂”和“玉器中心”的行程,努力保住咖啡店和美术馆。

可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爸妈妥协地说:“那你带我们去你喜欢的地方吧”,而你内心却翻了个巨大的白眼:这不正是你们不喜欢的嘛!

旅行途中更是战况激烈。

第一天就能感受到“体力的鸿沟”,爸妈走三步要歇脚,你走三万步都嫌不过瘾。

你想去的是小众景点,爸妈想要的是有空调、有讲解、有购物点的正规景区。

你拍照讲究角度、光线和滤镜,他们拍照讲究“别动别动,我来给你照一张”,然后按下的永远是你闭眼翻白的那一刻。

更不用说早晚节奏的冲突。

爸妈七点整起床、拉窗帘通风、开始吃早饭,而你凌晨一点才在写朋友圈打卡总结:“Day1完成!很不错!”

这时你妈已经在旁边拿着维C泡腾片催你早点睡,讲着昨天新闻里说夜里三点肝就开始排毒了。

最抓马的,往往是第三天之后的情绪崩盘。

旅程一开始还靠着“忍一下”的信念支撑,但到了中段,冲突开始像水一样从裂缝中渗出。

谁安排的路线太紧凑?谁迷路了?谁一直看手机?谁不配合拍照?谁一直想回酒店?

回程的那天,一家人坐在机场的候机厅,彼此不再说话,只剩咀嚼自带的老婆饼的声音。

这一刻,你忽然意识到,这趟“说走就走的家庭旅行”,好像谁也没开心起来。

你疲惫,爸妈不适,拍下的照片也不过是彼此忍耐下的伪装。

但,是不是就不该带父母旅游了?其实不是。

我们之所以在旅行中爆发冲突,并不是因为“不该在一起”,而是因为我们总想用自己的节奏,去逼迫彼此适应。

爸妈想的是安全、舒适、规律,而你想的是新鲜、自由、冒险。

当两种旅游观念硬碰硬的时候,情感反而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与其带爸妈走一趟你安排的“年轻人式打卡之旅”,不如真正为他们定制一段“舒服的旅程”。

比如让他们加入适龄团体、请专业的讲解员、把自由时间留给彼此。

不是一起去每一个地方,而是在某个城市里,各自去喜欢的角落,再在饭点时笑着汇合。

听劝!千万别带父母一起旅游

旅行不是证明孝心的KPI,也不是用照片刷存在感的打卡游戏,它应该是重新发现彼此的过程。走得快,不如走得稳;走得远,不如走得暖。

下一次再打开地图,不妨先问问爸妈:“你们最想去哪?想怎么去?”

听劝!千万别带父母一起旅游

然后告诉自己:陪伴不是一场同程旅游,而是一场互相尊重的慢行人生。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