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士说阿富汗将成为入侵者坟墓
【万维读者网】阿富汗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结合部,向东又通过丝绸古道与中国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希腊之属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很早就统治过阿富汗,而后有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相继入侵,阿富汗在混战中度过1000多年。20世纪初,处于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3次试图征服阿富汗,均未能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的苏联又出兵阿富汗,最后的结果是苏联由盛转衰最终解体。有西方人士说,阿富汗将成为入侵者的坟墓。
六条道路直通阿富汗
地理上,阿富汗分为北、南、中三大区。北部地区为倾斜山麓平原和阿姆河沿岸平原,该区东部是巴达赫尚和瓦罕山地高原。沿阿姆河平原及兴都库什山北部高原一带,人口稠密,集中全国人口的25%。这里水利灌溉条件好,为阿富汗的粮仓。反对塔利班的北方联盟之所以能长期坚守巴达赫尚地区和潘杰希尔谷地,与该地区人力、物力资源较为丰富不无关系。南部地区为高原和沙漠。中部地区是高耸的山地和狭长的河谷,主要河流都发源于此而呈放射状流向四方。阿富汗的地形特点是高山、河流和高原山地相间分布,高山纵横,不利于大兵团和机械化部队展开作战,高山之间的重重隘口更是阻挡外部入侵的天然屏障。
从巴基斯坦一侧来看,有三个险关通向阿富汗。苏莱曼山是位于阿富汗东部和东南部的另一座大山,总长700公里,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分界线。这条山脉虽然比兴都库什山要低得多,但中央部分极其陡峭、荒凉,几乎没有树木。从苏莱曼山脉有三个通向巴基斯坦的山口:一是从喀布尔通往东部重镇贾拉拉巴德再到巴基斯坦白沙瓦的开伯尔山口,有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意义,英军3次入侵阿富汗都选择了这一山口。目前通过这个山口的公路是连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重要贸易通道,塔利班30%左右的物资供给都是通过这个山口进行的。二是从加兹尼穿过托奇和戈马尔通道的山口。三是从坎大哈(目前塔利班的大本营)向巴基斯坦奎达沿霍贾克峡谷,而后通过杰曼和博兰山口。可以说,这三个山口控制的道路是从巴基斯坦一侧经陆路进入阿富汗的必经之路。
从中亚国家一侧来看,进入阿富汗有两个选择。相对而言,这两条道路比较便于用兵,它们都曾被苏联入侵阿富汗时使用过。其中东面一条是乌兹别克的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喀布尔路线,从铁尔梅兹越过阿姆河就直指马扎里沙里夫,苏军入侵时将这条线路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西面一条是土库曼的库什卡—赫拉特—坎大哈路线,这条线是苏军的辅助突击方向。
另外,从伊朗一侧来看,泰耶巴特—赫拉特路线较为方便,目前两地之间的公路交通也相当通畅。历史上从西向东经该路侵略阿富汗的例子不多。赫拉特是位于这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际贸易城市。它同巴尔赫、坎大哈、加兹尼、喀布尔等联系中国、印度、伊朗和欧洲的贸易商城相比,占有头等地位。13世纪初,蒙古大汗曾经攻克该地并屠城,只有40个居民奇迹般地幸存下来。1236年根据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的命令,才移民定居并恢复了赫拉特城。蒙古宗王女婿帖木儿(1336—1405)王朝时期,从赫拉特向中国、印度甚至莫斯科派出使臣,其他国家的使臣也来到这里。1998年伊朗外交官被杀事件后,伊朗曾陈兵20万于阿伊边境,给塔利班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虽然从这六条道路可以进入阿富汗,但并非进入阿富汗就能轻松控制这个国家。入侵者可能还要受到阿境内高山重重关口的阻碍。起源于阿富汗和中国的兴都库什山,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阿富汗全国,绵延1200公里,长年积雪,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之一,它决定了阿富汗的气候和地理状况。山脉之巅犹如一个大蓄水池,哺育着阿富汗的山山水水,因此阿富汗可以称为“兴都库什山的馈赠”。兴都库什山及其支脉有许多重要山口:位于从帕米尔到克什米尔通道上的巴罗基里山口,海拔3800米;位于马扎里沙里夫和喀布尔之间通道上的西巴尔山口;位于从库什卡到赫拉特通道上的拉巴特·依·米尔查山口。后两个山口是阿境内连接东西的重要险关。
另外,瓦罕走廊也曾经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张骞出使西域就经此道到了大夏,即今天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亚。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由于帕米尔战役方向的瓦罕走廊纵深小,冬季行动不便,因而该方向只使用少量兵力,但1984年苏军还是在瓦罕修建了一个军用机场。
条条道路都有教训
英国3次入侵阿富汗均利用了开伯尔山口。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也对阿富汗进行了侵略,阿富汗人民曾在喀布尔以北的杰希尔塞拉击败侵略者。1842年1月,英军从喀布尔仓皇南撤,沿途遭到阿游击队的袭击和风雪饥寒的煎熬,这支1.5万人的侵略军最后全军覆灭,只有一个印度人生还。19世纪70年代,英国与沙俄争夺殖民地又发动第二次侵阿战争,阿富汗人民英勇战斗,再次逼迫英国侵略者撤退。1878年11月,英军再次从北(开伯尔山口)、中(库腊纳山口)和南(克维塔地区)分三路长驱直入阿富汗,虽然英国用培植代理人、分化瓦解的办法统治阿富汗,但自始至终处于阿富汗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英印总督李顿对英占领军如“笼中困兽”的处境深感忧虑,他命令英军司令罗伯兹采取一切办法,赶快从阿富汗这个“捕鼠器”中逃出去。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结果更加痛苦。战争初期,苏联采取了速战速决战略,想凭借先进的武器和优势兵力,一举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但由于阿抵抗力量依托山区的有利地形与苏军周旋,使苏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苏联“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后,又采用“重点围剿”战略,对阿富汗抵抗力量根据地采取“焦土政策”,还采用所谓“压路机式”的战术,仍不能奏效。苏联在阿富汗的10万大军居然连连败北。
空降是进入阿富汗的“捷径”
可能只有空降才是进入阿富汗的捷径,但任何要对阿富汗进行空降的国家必须考虑清楚,是否有决心和足够的耐力与阿富汗人在山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空降师为先导,直接夺占对方政治经济中心,瓦解对方战略指挥,并为地面部队快速进攻提供有利条件。入侵阿富汗前,苏联还以各种借口先期派入空降部队和先遣部队,控制了一些战略要地,占领阿富汗首都,里应外合,为地面部队开路。战略机降代替了战略轰炸,在入侵过程中,苏军先后在赫拉特、马扎里沙里夫、法扎巴德、贾拉拉巴德等地实行空降或直升机机降,以接应地面进攻部队。
苏联当时在与阿相邻的中亚地区有军事基地,并且还在此前通过“经援”和“军援”在阿进行了大量的战场建设,如修建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修建巴格拉姆、信丹德空军基地和喀布尔国际机场,并在阿国内修建大型后勤补给基地。另外,当时苏军有些部队还参加过阿政府军对反政府武装力量的镇压,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这些精心的准备工作虽然使苏军比较便捷地进入了阿富汗,但最终未能改变被阿富汗人赶出去的命运。(环球时报)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