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火逼近中国外交官
【万维读者网】美国在海湾地区聚集大批兵力,对伊拉克的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战云密布的海湾地区及相邻的国家中,有不少中国外交官和记者战斗在那里。中国人关心着他们在前方的安危。新华网记者 蒋少清 李骥志为此从伊拉克和约旦发出报道.
伊拉克:中国外交官坚守岗位
鉴于目前伊拉克局势日趋紧张,中国外交部决定减少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非急需人员。为贯彻外交部的指示和适应形势需要,中国驻伊拉克使馆于2月7日撤出以外交官配偶为主的第一批人员。第二批外交人员也于16日离开巴格达,前往约旦待命。现在,只留下以大使张维秋为首的留守组,继续坚守岗位,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尽职尽责。
张大使处变不惊
张大使今年62岁,已过了退休的年龄。由于工作需要,他还坚守在战云笼罩的伊拉克的岗位上。张大使说,他和伊拉克有着不解之缘。他从1981年到1986年就在伊拉克工作。当时正值两伊战争,双方展开城市空袭战,互射飞毛腿导弹。1991年海湾战争的时候,张大使在中国驻巴林使馆任代办,每天他都能看到伊拉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从头顶上飞过,落入沙特阿拉伯境内。
1998年,他刚到伊拉克任大使,美英就对伊拉克发起了“沙漠之狐”空中打击。“这不是给我来个下马威吗?”他回忆说,开战那天,他还在伊拉克外交部有两场拜会活动。当时,那位伊拉克官员在会谈中已经是语无伦次,心不在焉。一边谈话,一边盯着电视,美国电视台CNN正在播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从伊拉克撤离的消息。这场拜会活动没有持续几分钟就结束了。不久,美英飞机就开始了轰炸。张大使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始终没有离开使馆,其他外交人员也是在轰炸间隙撤离的。在这次行动中,使馆人员全部安然无恙,只是坚硬的车库房顶被远处飞来的炸弹炸了一个大洞。
但对于可能爆发的这第二次海湾战争,张大使心情沉重。他说,这一次与上一次不一样,“我们不知道双方有什么武器,会用什么武器,所以非常危险。我们必须要为此作出周密的安排,以保证我驻伊拉克所有中国人的安全。”
在留守期间,张大使每天的外事活动丝毫没有减少。伊拉克面临一场厄运,政府官员加班加点进行备战。外交部大楼在夜深人静之时还灯火通明。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其大使经常会被召见,因此张大使也是日夜操劳,不得休息。为给所有使馆成员鼓舞士气,张大使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无怨无悔;下联是:高山景行冷对荣辱得失有始有终;横批:舍我其谁。
赵参赞挂念记者
作为使馆二把手,临危受命的赵广龄参赞现在最操心的是如何保证中国记者的安全,使他们在开战之前安全撤离。
在伊拉克的中国人已经所剩无几了。除了使馆留守人员外,就只剩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没有同使馆取得联系的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到目前为止,这些记者都没有走的打算。赵参赞对记者们很是关心。
他说:“在这种紧张和危险的时刻,使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护所有中国公民的安全并为他们提供必要帮助。”他经常嘱咐记者们一定要做好备战工作,提醒大家随时将汽车加满油,并做好各种日常维护工作。他还经常给记者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但对于自己的安全,他却想得很少。这位吃海河水长大的天津人还经常开玩笑说:“谁发射贫铀弹,我就用脑袋给它顶回去!”
年轻人平静面对
于海琳,今年刚刚28岁,是使馆留守组里最年轻的外交官。他于1998年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别看年轻,他也算是使馆中的“老人”了,来伊拉克工作已有两年多。
刚刚参加工作就遇到这样大的危险,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真是不小的挑战。于海琳说:“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女朋友,所以没什么牵挂。只是爸爸妈妈总为我担心。我刚刚给他们打过电话,告诉他们这边很安全。”
对于可能爆发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于海琳表现得出奇地平静。“没有什么可怕的。首先我们做了周密的撤离准备。即使发生意外,来不及在开战之前撤走,我们也能在大使的领导下随机应变。”
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于海琳平时喜欢唱歌,打台球和乒乓球,但由于使馆里仅剩下他一个年轻人,他现在也变得安静和成熟多了。他说,由于人手少,他一个人要做很多工作:接听电话、为大使安排活动、管理伊拉克雇员,有时间还要帮厨。所以到晚上他也累得只想睡觉了。虽然刚刚分别数日,但他非常想念在约旦待命的使馆同志们。他真心希望战争最终可以避免,他的同事们能够早日返回巴格达。(驻巴格达记者王波)
约旦:中国使馆尽心尽力接待好周围使馆撤离人员
在约旦首都安曼,中国驻当地使馆已经根据外交部有关指示采取了积极措施,在2002年11月成立了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方案,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为了确保使馆人员和驻约旦中资机构人员、华人华侨的人身安全和使馆的财产安全,使馆特成立了应急工作协调组,下设联络接应组、后勤保障组、值班接待组、医疗救护组、安全抢险组、形势跟踪组等,每个组都承担着明确的职责。
早在2002年,使馆就提前购买了一批防毒面具和灭火器材,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大米、面粉、饮料、燃料等应急物品。
据副武官孟宇男介绍,约旦遭侵袭的可能性不大,只要没有导弹意外坠落或是生化武器的袭击,估计不会出现什么险情。但老孟也说,虽然目前看来约旦一派太平景象,但越是平静的地方越应该保持警惕。他告诉记者,使馆大院周围已增加了岗哨,确保每个院门时刻都有人把守;此外,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馆内将启动事先制定好的紧急方案,加强巡逻,以防不测。
约旦使馆这次最重要的任务和上次海湾战争一样,仍然是中转联络,接待伊拉克和以色列使馆撤离人员,成为可靠的中转站。用陈永龙大使的话说,约旦是从这两地撤退的唯一通道,接待这些从前线撤回的同事是约旦使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撤离人员抵达安曼后感到家一般的温暖,使馆要求每个馆务人员都要做到热情接待、周到服务,有情况及时联络,为撤离人员排忧解难。
随着伊拉克局势步步吃紧,驻巴格达使馆已经撤离了两批人员。第一批撤退人员一行10人于2月7日抵达安曼,次日下午顺利返回中国。记者得知,这批人员当日上午从巴格达出发,一路奔波一千多公里,到达安曼已是晚上6点半。当时使馆人员已经守候在大门口。房间早已收拾妥当,门上还贴着每个人的姓名。全馆的“壮劳力”都来帮助搬运行李,从巴格达来的同事感动得直说“谢谢!谢谢!”
第二批从巴格达撤出的7人也于17日晚上到达安曼,他们将在这里留守,只待局势有所缓和便重返前线。约旦使馆的馆务人员提前半个小时就在使馆院门口自行列队,等候他们的到来。眼下安曼正值冬季,晚上6点天已全黑,还刮着冷风。包括陈大使在内的不少人只穿了一件毛衣,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办公室的王主任边跺脚边用手机指挥已经进入安曼市区的车队的行驶路线。车队终于到了,两馆的外交官们在车灯和照相机闪光灯的交辉中拥抱在了一起,在场每个人都很激动,把疲劳、把战争的威胁抛到了九霄云外。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