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自相矛盾的美国民族主义

www.creaders.net | 2003-06-17 22:06:38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在9/11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的短短两年中,国际社会舆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先是各国对美国和美国人真真切切的同情,后来转变成对这一世界第一强国不加掩饰的厌恶。虽然美国对伊战争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一态度的转变,全球蔓延的反美主义情绪其实是对9/11后不断上扬、甚至影响到其对外安全政策的美国民族主义的排斥性反弹。


“如果美国政府利用自己的政治理念,推行帝国政策,即将帝国政策包装成推行民主的工具从而取得美国民众的支持,这可能在短期内具有欺骗性,但是最终会失败,因为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3年第廿三期陈雅莉报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中国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裴敏欣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他认为美国政治价值观最重要的部分是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又是国际主义,所以美国目前带有‘帝国主义’性质、‘美国第一’的单边外交政策违背了自己核心的价值观念。 “美国是否将保持其在世界上的道德权威取决于它是否选择尊重和履行自己宣扬的自由民主主义价值观,淡化民族主义在外交中的影响,”裴敏欣博士进而指出“美国的政治理念可能会被自己的民族主义消灭”的危险。


美国的民族主义有两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以任何标准来看,美国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民族主义化的社会,从公立学校学生每天要高声诵读爱国誓言(Pledge of Allegiance),到体育比赛放国歌。民意测验表明在所有西方民主国家中,美国人对自己国家最为自豪。根据9/11恐怖主义袭击以前芝加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90%的美国人说他们“宁可是美国公民,而非其他国家公民”。38%的美国人认为“如果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更像美国人一样,那么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在9/11发生之后,这两个问题的支持率律分别是97%和49%。而“世界价值观”调查也证明了同样的结果:70% 以上的美国人对作为美国人感到“非常自豪”,然而民意测验问法国人,意大利人,丹麦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同样的问题时,说自己感到“非常自豪”的不超过一半。

裴博士说在美国美国国旗随处可见,他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看到政府和公民摆设那么多本国国旗。虽然这些事实足以证明美国人强烈的民族(爱国)主义情绪。但是与此矛盾的是美国人对此并不苟同。 换句话讲,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美国人真的不觉得自己民族主义很强。

美国人的民族主义的第二个自相矛盾之处是美国人自己有很强的民族主义,但是他们总体上来讲并不欣赏或尊重其他社会的民族主义,裴敏欣博士说。

“如果美国的邻国采取美国目前采取的单边主义政策,毫无疑问美国会猛烈抨击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而美国卷入越南战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美国并不认同越南寻求摆脱殖民统治、追求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激情,因此宁可选择军事卷入,而不是坐看越南成为一个新兴的主权国家。”

“民族主义在美国是一个脏词”

裴敏欣博士认为美国人民族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可以从其独特性中找到答案。

在哈佛大学拿到政治学博士,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裴敏欣博士认为美国的民族主义除了包括效忠国家,认为自己国家独特从而感到国家优越感之外,还有几个独特之处。
美国的民族主义首先是出于美国人对自己的政治、法律体系,以及其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全心全意的拥护和认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一特殊社会性质使得美国的民族主义不是象其他国家一样发源于种族优越感,而是基于‘美国民主价值观优越于其他一切价值观’的信念。

美国民族主义的另一个根基在于美国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历史成就。裴博士说美国的民族主义充满胜利主义和成就感。而同美国相比,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带有历史悲情主义,比如中国的民族主义最早是因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强迫中国打开国门时诞生的。

美国人民族主义的第三个特点,裴博士归结为“前瞻性(forward-looking)”。这一“向前看”的特点在美国同其他国家关系中表现在对历史非常短的记忆力和对历史有选择性的记忆力。而这两者经常引起其他国家人民深刻的反感和怨恨,使得美国同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发生冲撞。美国人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民族主义经常性的低估和轻视使得美国外交政策经常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美国民族主义的第四个特点是美国的民族主义经常损害美国在其他国家政府的道德权威。美国的自由主义民主思想和法制观念是美国价值观及政治理念的核心部分。然而美国的民族主义追求的是国家和民族利益,范围更为狭窄,尤其美国民族主义如果根本性地转变为“美国事事第一”的单边主义心态,那么美国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

美国民族主义是“私人事务”

美国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最大的不同是美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发展和政府无关,多是民间团体推动的。美国民族主义最强有力的根之一是裴博士所称的“民间自愿精神(Civic Voluntarism),即一个普通公民自愿,或者通过民间社团或是个人倡议,对公共利益作出贡献。对美国人精神最早作出全面阐述的法国哲学家亚历克西斯.德托奎威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在19世纪早期就对美国人“爱结社”的行为表现感到惊异,称“美国人更愿意依靠他们自己,而不是政府,来解决社会的问题”。

包括自愿者和社团协会等形式的基层行动主义使得美国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也使得美国的民族主义充满生命力和诱惑力。

提倡和发展美国民族主义的绝大部分的机构和活动都是民间自发,而非政府影响或控制的;表现民族主义的形式也是自愿的而非政府强制性的,美国民族主义的传播也不是通过刻板的教育,而是美国人自愿选择去接受的。在其他国家,民族主义通常被社会精英或政府控制和影响,因此有不自然的、做作的成分。而美国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因为更少政府影响和控制,更多个人主动和自愿,从而使得民族主义在美国变得更加充满诱惑力,裴博士在最近发表在《外交政策》杂志、颇受瞩目的文章中写道。

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国政府不会在国庆时搞阅兵式,总是节日游行和放放烟火而已。 这些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民间团体组织的,也相当程度上是由民间资金、私人企业资助的。裴博士还举了一个例子说,马里兰州的民间团体有一次出面迫使空军出来飞一飞战斗机。

“美国民众对政府权力戒心重重,如果是政府推动搞类似阅兵式的鼓舞民族士气的活动,那美国老百姓马上会觉得政府没安好心,”裴博士说。

美国民族主义拖垮美国精神?

美国民族并不喜欢“帝国”一词,但是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全球普遍适用的。美国是否在外交上“帝国主义战线拉得太长(imperialist overstretch)”?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没有人提过,但是民间一直有人在问这个问题。

裴博士解释说美国在9/11之后表现出的强烈民族主义同9/11恐怖主义袭击本身有很大关系。一方面,美国传统民族主义体现在美国人对自己的政治价值,宗教原则和经济成就充满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9/11使得美国人感到自己是受害者。美国在外交政策中的报仇心理和用武力推广自己的价值和制度被其他国家看作富有侵略性和“帝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美国人在高比例支持对伊战争中表露出来目光短浅和偏听偏信。萨达姆和‘基地’组织是否真的有关系,萨达姆到底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类信息在美国并非找不到,但是美国公众对此的态度是‘不愿听’,”裴敏欣博士说。

美国可能犯的最大失误是让民族主义情绪主宰外交政策。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不多,裴博士说希望这次也不会持久,因为他相信“美国人民最终是务实和公正的”。

“美国终归是民主社会,而这种外交政策成本很高,很快会在美国国内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最近一周的报道表明美国驻伊占领军差不多一天死一个人,如果这一情况持续下去的话,美国人难免要提一系列的疑问,”裴敏欣说。

这并不是说美国人的民族主义坐在保险柜里。裴博士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的反对派声音过于微弱,美国媒体在9/11之后快变成“没有中宣部的中宣部”。虽然美国对媒体没有任何管制措施,但是美国媒体在9/11之后,投合美国大众心态,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检查,尤其对外交和安全政策报道,除了象纽约时报这样的例外,经常千篇一律。

中国需要改变民族主义中的“悲情诉求”

裴博士说他开始对研究美国民族主义有兴趣是起源于观察美国的对华政策误区。他说,美国在对华政策中一再低估或忽视了中国民族主义在中美关系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台湾问题和人权问题。尽管中国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比较羡慕和认同美国的政治体制,但是美国的政策触到了中国民众的 “心伤”,即中国民族主义的悲情诉求。这一心理伤痕是源于没落的文明古国被外来强权欺侮的历史。

“就是因为美国在对华政策中一再忽略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其政策效应经常适得其反。美国咄咄逼人的做法使得中国民众对此反应负面。最终改变中国人权得靠国内政治压力。而因为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引起中国普通民众的反感,中国政府不用担心‘后院起火’,从而不再担心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裴博士说。

他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悲情诉求,其“牺牲者心态”影响外交政策导向和中国与世界关系。

“如果中国总是通过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世界,觉得人家欠他的,那中国永远不能成为国际社会正常的一员,”裴敏欣博士说。 在以平衡心态看待世界的同时,中国需要对历史进行自我检讨。“中国常常要日本面对历史、以史为鉴,但是中国自己也应该以史为鉴,”裴博士最后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0


热门专题
1
美伊冲突
6
俄乌战争
11
大S
2
以伊战争
7
万维专栏
12
洛杉矶大火
3
四中全会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中美冷战
9
AI
14
苗华被抓
5
川普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