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几年,中国在海洋问题上咄咄逼人,不时演变为外交甚至实际对抗。无论谁将成为总统,美国都需制定一个持续介入并领导的政策,而非仅仅是我们长期主张的提防态度。美国正危险地接近中国将在战略上为所欲为的地步。潜在的敌对不再只是假设。为避免灾难性局面,华盛顿必须改变过时的思维模式。
中国对这些岛屿的态度日益自负,其底气源自地理上的接近、其他声索国的弱势、预算大幅削减导致美国海军军力下降、大多数美国人不关心抽像的「海洋自由」……在今天的华盛顿,这些争端显得遥远、可有可无,类似于尼维尔‧张伯伦1938年称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遥远国家」。这种漠视必须让位于叁大关键的战略方针。
首先,美国须明确认定,北京在东海和南海的扩张与美国国家利益相悖。它关系到我们及亚太盟友的重大利益,包括海底资源及重要的交通和贸易航道。国际法的陈词滥调虽动听,但一时无法阻止北京在这些海域的霸权。中国的领土主张并非都非法,但我们要防止北京佔据上风。地区各方(特别是中国)完全清楚,《海洋法公约》无关紧要,实力和决心才是关键。
其次,我们须赶快重建美国海军,否则战略思维的任何转移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们的舰船之不足是一战以来未曾有过的。而中国几百年里首次打造蓝水海军,积极实行反介入、区域阻遏战术及研制旨在将美国从西太逼煺的武器系统。除非我们加强海军,否则在中国近海的不利趋势和最终结果显而易见。美国目前旁观的做法会令我们陷于明显不利境地。(华盛顿的)消极被动将让北京接连佔据上风,直至中国的全面成功板上钉钉。
最后,我们须通过外交(主要是幕后)解决其他声索国间的分歧。在东海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对手,在南海北京与越菲等国对峙。两个地区在地理和政治上截然不同,但对中国来说属相同战略板块。因而对美国来说也必须如此。中国的目标是分而治之,让越菲相斗,孤立日本……我们越是能消除东盟内部的分歧,取得共同立场的机会就越大。
奥巴马政府称,「转向」亚洲及国务卿的频繁出访会解决这些问题。不然。美国是全球性大国,利益遍布全世界,我们不能像风向标那样从一个地区转到另一个地区。美国的对华政策应是全面、灵活和持久的,但雷打不动的一点是,中国周边的国际海域决不能成为北京内湖。(作者约翰‧博尔顿在小布什政府任副国务卿,后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乔恆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