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失联11年的火星探测器 比MH370好找

www.creaders.net | 2015-01-18 10:06:03  每日邮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地球上消失的马航MH370航班至今下落不明,十余年前在火星失联的探测器却被发现了。英国航天局16日发布声明称,在杳无音讯长达11年之后,通过卫星图像,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十余年前失联的“猎兔犬2号”火星探测器。

  英国11年前发射的一颗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一直联系不上,本以为已坠毁火星。然而,一组分辨率为10亿像素的最新图像拍到了可能是“猎兔犬2”号降落伞和助推器后壳部分,这些部分似乎都已正确脱落。在下降过程和着陆后第一阶段活动中,“猎兔犬2”号由电池提供动力。这意味着,其携带的存储器可能记录了一些科学数据。然而,由于登陆器没有完全展开,它的无线电频率天线在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地面控制中心没有办法与“猎兔犬2”号取得联系。

  这张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照片显示的是火星表面的一个亮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电池板半展开着的“猎兔犬2”号。

  登陆计划被“失败”,原因曾有多种说法

  2003年6月2日,由英国研制、欧洲第一颗火星登陆器“猎兔犬2”号搭乘欧洲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赴火星。同年12月19日,“猎兔犬2”号脱离“火星快车”,独自向火星进发。然而,就在它按计划于同月25日着陆火星时,地面控制中心与其失去联系。之后,欧洲和美国科学家通过火星探测器、射电望远镜等一系列手段搜寻“猎兔犬2”号,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结果。“猎兔犬2”号计划由此被认定失败,并引发一些争议。释放“猎兔犬2”号时,“火星快车”拍下它的最后一张照片,之后一切成谜。迄今,“火星快车”至今仍在绕着火星轨道飞行,状态良好。

  就“失败”原因,当时存在多种观点。领导这一计划的英国科学家皮林格教授说,最可能的是突发“天气原因”导致火星大气比预期的要稀薄,致使“猎兔犬2”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下降过快,登陆器减速伞和缓冲气囊没有按计划打开,或根本没有打开,最终“猎兔犬2”号坠毁火星表面。当然,“猎兔犬2”号气囊破裂、仪器未正常工作、防热板破损和天线受损等也可能是造成失去联系的原因。另外,欧洲航天局和英国航天局还曾把失败原因归咎于这一计划的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管理不善。

  登陆器没完全打开,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然而,11年后,英国航天局宣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最新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中,“猎兔犬2”号竟然出现在火星表面,处于半展开状态。欧航局在分析最新高分辨率图像后说,位于火星表面的“猎兔犬2”号探测器呈半展开状,这证明它当年已完成了“进入、降落和着陆”这一系列动作,成功着陆火星。专家还发现,“猎兔犬2”号的最终着陆地点正在当年确定的目标着陆区内,但它的4个太阳能电池板中最多只有3个成功展开。

  只有太阳能电池板全部展开才能露出无线电天线,实现与地面控制中心的信号传输。“猎兔犬2”号在着陆后电池板无法完全展开,不能与地球联系,从此杳无音信。又由于“猎兔犬2”号最大直径不到2米,几乎达到所有火星轨道探测器拍照设备有效分辨率极限,故11年来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计划发起者已去世,至死不知成功登陆

  欧洲航天局局长多尔丹1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这一发现意味着“11年前被视为失败的计划事实证明并非完全失败,至少在火星着陆”。帕克说:“这一发现让我们觉得,‘猎兔犬2’号计划比先前所知的要成功。毫无疑问,这是欧洲不懈探测火星努力中的重要一步。”

  谈起过去这些年的感受,帕克说:“坦白讲,我已经放弃了希望,觉得无法弄清‘猎兔犬2’号发生了什么。每年我都会问,‘猎兔犬2’号到底出了什么事。”帕克说,作为“猎兔犬2”号计划的发起者,皮林格教授已于去年辞世,永远无法知道他的登陆器是否成功登陆火星。帕克说:“更令人难过的是,皮林格和其他去年辞世的同事没能活着看到这一发现。”

  欧航局说,尽管还不清楚“猎兔犬2”号的故障原因,但得知它成功着陆的“旧闻”,已为欧洲下一阶段火星探测计划注入新动力。根据欧航局的火星生命探测计划ExoMars,欧航局将在2016年发射火星微量气体轨道飞行器以及“进入、降落和着陆”演示器,并在2018年发射火星漫游车。

   0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