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顶着国内外压力,坚持无上限收容受战乱波及的难民,于国际间赢尽掌声。然而,一旦境内有难民作奸犯科,「如何协助难民融入主流社会」之议题势变得更惹火。德国大城市科隆除夕夜发生难民集体抢劫性侵案,被批「太天真」的默克尔成众矢之的。
一五年过百万难民涌入德国寻求庇护,德国是否有足够人手和资源审批有关庇护申请,确保不会有人滥用该国善心、甚至乔装为难民潜入欧洲发动恐袭,各方争论不休。获批留在德国开展新生活的难民,肉体和精神承受一定创伤复原需时,加上人在他乡言语和文化不通,想要全面融入主流社会、进而回馈伸出援手的德国,是极长远的事。
德国政府支援必不可缺,融和难民欲速不达,潜在回报再高也好,前期投资异常巨大,任何加重德国社会负担之事件,势驱使德国朝野以更严苛态度,审视默克尔形容为「苦尽甘来」之人道救援工作。
科隆除夕夜的集体抢劫性侵案调查工作持续,涉案的庇护寻求者究竟在当地居留了多长时间?事发时是否有其他人在现场指挥涉案者犯事?若执法部门查明涉案者并非初到贵境,背后无人指使,这意味着,德国融和难民政策待检讨,除资源不足外,也可能是结构性问题,即德国社会承载能力达到极限。若查明新入境难民受他人教唆犯事,这反映德国执法部门把关能力出问题,假设本年再多一二百万难民涌入德国,警方有能力防范潜在犯罪活动吗?
无论调查结论为何,从反对强制摊分难民收容责任之东欧诸国,以至德国本土保守势力和极右排外组织,定借题发挥向默克尔施加更大压力,警告欧盟和德国拒量力而为,难逃「超载翻船」之命运。
默克尔政府称必要时修例将被定罪之庇护寻求者加快遣返原国,问题是,被定罪者一律坚称重返祖国生命受威胁,国际和欧盟公约与德国新例出现牴触,届时怎收科?默克尔开放门户政策在国内外遭受之挑战,相信是一波比一波勐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