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边境线上的挣扎 伊多美尼纪实

www.creaders.net | 2016-03-29 13:03:16  德国之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5年夏天以前,伊多美尼还只是希腊的一个默默无名的边境小镇。在难民前往欧洲的“巴尔干路线”上,伊镇是希腊通往马其顿的重要门户,因而成为本次欧洲难民危机的热词。希马边境状况如何?DW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早春三月,伊多美尼(Idomeni)路边的树上已星星点点开出不知名的小花。尽管艳阳高照,但劲风的吹拂仍让人颇感寒凉。此处大片平原衬托着连绵的远山,安静而闲逸,仿佛与一般的希腊小镇无异。只是高速路边偶尔走过的几个西亚或北非脸孔,隐隐透露出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之处。靠近马其顿边境的地方,车流和人流突然密集起来,初看乍以为来到了某个市镇,然而并没见到房屋;稀稀拉拉的些许帐篷,在远处连成密集的一片:已到了伊多美尼二号难民营。

  此地非吾愿

  对于外人的到来,难民早已见惯不怪。这里每天都有许多新人到来--寻求庇护的,或是提供帮助的。当有新车过来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地聚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也许是帮助他们的人来了,正是获取物资的好机会。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从家乡到这里,起码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抛开饮食方面的因素,长途跋涉以及气候变化也令他们确实需要物质支持。

  住宿条件不能不算简陋。靠近希腊马其顿边境的地方架设了几间较大型的帐篷,但为数不多。尤其在马其顿边境关闭之 后,滞留本地的难民数量激增,更多的是依靠普通露营所使用的小型帐篷,一般一家5、6口人共住一顶。整个营地一共只有两排简易移动厕所,垃圾堆填区和帐篷区没有明显区分;地面坑洼处有积水,孩童就在附近玩耍。这样的卫生状况加上高密度的人口聚集,一旦爆发大规模疫情,后果将不堪设想。这里的营地还提供医疗、卫生、饮用水设施和儿童及家庭庇护站,每天发放两次非肉类食物。淋浴设施没有热水供应,摄氏7到12度的气温对于冷水澡来说还是过于寒冷。不知洗没洗过的衣服挂在铁丝网上,树的枝丫上,或晾晒在帐篷上,组成形形色色的"万国旗 "。德国电视一台等几家欧洲知名媒体在路边设置了简易的驻点,随时发布当地最新动态。

  当地的这些设施显然只是临时安置点,没有人预见到这里将成为这么多人的长久滞留地--目前的情况既出乎雅典政府的意料之外,也非迁徙至此的难民所愿。按照常规的难民迁徙路线,他们只会在这里停留4到5天。现在边境关闭之后,大家心里都没底了。希马边境上多了一圈又一圈的螺旋形刀刺网,闪着冷艳的寒光。困惑的难民们在帐篷、水泥墙等一切可能的地方喷上"开放边境"的字样,期待着"柳暗花明"的转折。

  公民在行动

  除了希腊政府以外,公民自发组织的援助行动也在这次难民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非营利组织(NGO)"无国界医生"为营地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红十字会"与希腊政府合作,向难民发放免费食物,并开设多语种呼叫中心,为难民提供避难与法律援助信息。一间叫"缤纷开放厨房(COLORS Open Kitchen)"的NGO因应伊多美尼的需求于2015年12月15号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成立,完全由捐款及志愿者进行运营,每天为伊多美尼难民营提供2000到2500份食物;类似的NGO在去年夏秋以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普通希腊市民,在空余时间,尤其是周末,自发开车运送各类物资到边境附近的"热点",并主动协助物资仓储、伙食准备等工作。

  尽管如此,由于较强的机动性和自发性,这些NGO的合作缺乏统一部署,有时稍显混乱。"我们确实也没有办法做计划,因为这里的情况每天都不一样,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会过来多少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家NGO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参与支援最好的办法是和我们先联系,因为我们比较了解情况,知道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几家不同的NGO也有合作,避免重复工作。"

  与数量庞大的难民群体相比,工作人员的人数稍显不足。对于难民的协助,NGO的志愿者却需要小心应对,以免出现争抢物品的情况出现,避免冲突。

  边境众生相

  在难民营地里,儿童随处可见。他们似乎是受影响最小的一群,永远那么快快乐乐。一队志愿者来到营地,带来了几瓶泡泡液,朝小朋友们吹起了肥皂泡。小孩子们立即围上去,兴奋地追赶着,开心地大叫大跳。一个小朋友从胸前的口袋掏出一小叠扑克牌,拉着志愿者玩起了游戏。由于语言不通,几盘下来,志愿者们还是没弄清楚游戏的玩法到底是什么。不过不要紧,重点是游戏的过程中有互动和欢乐。小心翼翼地收好扑克牌后,小朋友又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截铅笔头,让志愿者在上面用他看不懂的文字写下他的名字:他叫塞夫,他们几个小伙伴都是顶要好顶要好的朋友。旁边几个小女孩躲在一旁嗤嗤笑,懂阿拉伯语的人翻译出小女孩的话:"你们很漂亮,这个、这个和这个姐姐很漂亮!"小朋友们笑嘻嘻地围着志愿者们看了又看,一一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又问了志愿者们的名字,还要和志愿者们拍合照;都拍完之后,才跑到别的地方去玩耍。另外还有一些小孩不肯走开,要留下来和志愿者们一起帮忙。

  来自伊拉克的A.今年16岁,在家乡有上学。他的英文还算流利,他说是因为他爸爸当了五年英语教师。他和他19岁的小伙伴都是雅兹迪人(Yesiden),正是"伊斯兰国"的屠杀目标。他说,如果情况还这样继续的话,他就不打算回去了,因为那里只有死路一条。被问及向往的目的地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是德国:"那几乎是我们雅兹迪人的第二故乡"。

  K.来自叙利亚,约一个月前从叙利亚逃到土耳其,乘船到希腊海岛上,几经辗转,一路北上来到了希腊和马其顿的边境,已在伊多美尼滞留了将近一个月。他想前往的国家是法国,因为他以前的职业是法语教师;如果不成的话,他认为德国也不错。他强调,他在国内本来有很舒适的生活,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他对他原本的生活很满意。如果可以的话,他愿意留在家--他之所以出走,不是为了这里的食物,而是因为没有其他路可走。

  正在这时,旁边一个帐篷里钻出两个小伙子,不知从哪里找了一面德国国旗出来,朝着志愿者挥舞,嘴里叫喊着:"德国!德国!"在空旷的荒野里,呼喊声显得有些飘渺。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