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肯尼亚,我遇到了两群朋友,一群是中国人,另一群是日本人。
日本人在肯尼亚,包括大使馆官员在内,总人数为700人。中国人在肯尼亚,包括摆小摊跑单帮的在内,总人数是5万人。
如果要说中日两国在肯尼亚市场的竞争,就是700人与5万人的竞争。
我们分不清肯尼亚人与坦桑尼亚人有什么区别。但是,肯尼亚人却分得清日本人与中国人。我问他们的理由,肯尼亚人告诉我:每天穿西裤和短袖衬衫上班的是日本人,穿体恤衫上班的是中国人。休息天打高尔夫球的是日本人,聚在一起喝酒的是中国人。
那么,在肯尼亚的日本人如何看中国人?一位日本商社驻肯尼亚的负责人告诉我:“连英语都一句不懂的人,都敢于拎个破旧的旅行箱到肯尼亚来做生意,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敢做。”
有数据说,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100万,而且人人都在做生意。而日本人在非洲的总数,估计没有超过5000人,除了日本企业驻在员之外,就是少数是海外协力队队员,帮助非洲农村搞教育、发展农业、建医院。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汇聚了联合国的两个总部,一是联合国人居署总部(UNHABITAT),另一个是联合国环境署总部(UNEP)。另外,国际民航组织(ICAO)非洲东部、南部办事处也设在内罗毕。因此,内罗毕是世界各国都愿意投资的一个城市,中国与日本也都是一样。
2008年开始,中国政府援建从内罗毕连接北方工业重镇锡卡的高速公路,这一高速公路由中国武夷、中国水电、胜利油田三家公司分段承建,项目总耗资达31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3.6亿美元)。该高速公路全长近50公里,工程将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扩至双向八车道,其中包括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最长的双向四车道公路桥、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技术含量达到国际高速公路标准。中国公司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这一条高速公路,被称为“中国奇迹”。
同一年,日本政府也出资25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援建横贯内罗毕市中心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在当地的语言当中是叫做“KILELESHW”。这条全长15公里的道路,原来规划是4个车道,但是,日本人最后把它做成了2个车道,而且用了6年的时间。
在中国媒体新闻报道中,当提到这两条道路的时候,往往更多的倾向于报道中国施工队如何超越日本,更快更好地完成道路的建设,然而,当我们对这两条道路进行现场考察后,却看到了另外一面。
日本人为什么要临时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呢?原来,日本政府做了研究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特爱跑步,于是坚持让肯尼亚政府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就为了做出左右两侧宽大的人行道提供市民行走和跑步的方便。同时,做了两条宽敞的开敞式的明沟,为的是在雨季,能够及时的排洪。而明沟的一侧,做成了70度的斜坡,为的是小动物能够爬出沟渠,不至于被水冲入沟渠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