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2月11日,瑞典警方通报了一起恶性伤人事件: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四时左右,圣雅各教堂(S:t Jacobs Kyrka)西侧不远处,一群大约15、6岁的孩子打群架,其中一个叫Erik Ekval的14岁的瑞典男孩被群殴后遭匕首扎入腹部,送往就近的医院。据瑞典晚报12月11日的报道,目前该少年仍在重症监护室,生死未明。
按照瑞典新闻界的惯例,类似事件的报道,主流媒体一般会隐去行凶者的身份背景。但网络时代,资讯的传播速度可以完全填充传统“新闻纪律”带来的报道的“真实无力感”,种种关注此事的民众还是可以通过众多社交媒体寻到该事件的蛛丝马迹:群殴并刺伤这个瑞典男孩的是四个比他大两三岁的阿拉伯裔少年。
瑞典之“美”自有相关专家学者诉诸笔舌:令人神往的高质量社会福利体系,透明廉洁的官僚系统,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一而足,但如果以上述治安案件作为瑞典之“恶”的冰山一角,笔者斗胆愿置喙一二。
难民天堂
近些年有关欧洲难民危机的各种角度的报道不间断地充斥着中文媒体的多个版面,具体到瑞典,它独特的样态仍然值得一观。
首先是接纳难民的人数多。这一点上德国也可以吸引媒体批评的大量“火力”,因为自2011年以来,“阿拉伯之春”的乱局导致中东以及北非的难民爆棚式的增长,德国就成为接纳难民人数最多的欧盟国家,据德国明镜周刊的保守计算,仅2015年在德国注册的难民数量就超过20万,远超过2015年初的德国移民局的估算。但论慷慨程度德国绝对逊于瑞典,因为按照移民局官方数据,瑞典这三年(2014-2016)接纳了大约39万难民,这已经相当于两个乌普萨拉市(瑞典第四大城市)的总人口,也许不少中国读者对39万这个数字缺乏仍足够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做一个换算,按照人口比例,瑞典接纳39万人就相当于中国接纳了5460万难民(中国人口大约相当于瑞典的140倍),几乎相当于一个湖北省的总人口!
二是接纳态度大方。仅举一例足以观全局:2013年夏天叙利亚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化学武器攻击事件,国际舆论为之一震。当时在瑞典国内,遍布全国的叙利亚难民上街声讨巴沙尔阿萨德“罪行”,抛开谁才是使用化学武器的真凶问题不谈,“良心”上感到不安的瑞典移民局当即宣布,对符合叙利亚难民资格的申请者无条件给予5年的居留权(之前有3年和5年两个档),搞得当时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难民申请者羡慕不已,叙利亚护照一时间成了瑞典护照黑市上的香饽饽。
三是完备的难民福利体系。按照都柏林难民申请地协议,只有首次在瑞典本土注册成为难民的才有瑞典移民局的接纳条件,否则将遣返原注册地(一般是意大利和法国,因为那里往往是难民入境欧洲的第一站)。即便如此,大批不符合条件的他国注册的难民也蜂拥至瑞典,哪怕他们知道一旦申请资格审核完成,面临的后果只有遣返一途。但他们又何苦长途跋涉来此地一游呢?因为瑞典移民局严格按照联合国难民署有关条款,对于踏进本土的难民以经济资助:每个成年难民审核期间都可以得到2200瑞典克郎的生活津贴,一旦获得难民资格,则津贴增加至4500瑞典克郎左右。此外移民局委托公共就业办公室(Arbetsfrmedlingen)给难民培训瑞典语课程学习(SFI),每天划考勤就有250瑞典克郎的教育津贴。此外,移民局联系全国各地的私人不动产开发商,按照“分散管控,城乡结合”的原则,无论是在极北苦寒的Kiruna市,还是中部高原矿区Falun,城乡之间都遍布难民安置点。至于给难民提供的居住环境,用冠绝欧洲四个字形容也毫不为过。
行文至此,估计读者们都忍不住发问:瑞典如此的厚待难民,难道就没有开门揖盗之虞?因难民造成的社会治安的恶化,以及族群分裂的加剧还不能足够引起他们的反思吗?朴野尚武的北欧海盗的后代,族群文化基因真的从“少文多质”进化到了“割肉饲虎”吗?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习公主登场亮相?习彭出现重大矛盾 |
2 | 停止对华出口!北京报复战略遭重击 |
3 | 形势危如累卵,万众瞩目贵宾突访北京 |
4 | 41岁国家一级演员自缢去世,11岁儿子成遗孤 |
5 | 发文怒骂,川普对他已动“杀心”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