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讀者網 > 環球大觀 > 正文  

英國人為何討厭伊頓公學?

www.creaders.net | 2017-02-21 14:39:50  倫敦生活 | 0條評論 | 查看/發表評論

  看着伊頓公學的天龍菁英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自己希望教育達到的究竟是什麼。 圖/路透社

  2014年時,泰晤士報委託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做了一份民調,題目是:

  你認為政治領導人會因為哪些特質而不適任?

  最有趣的發現是,曾就讀伊頓公學(Eton College),竟要比發生婚外情、年輕時參加過極右派、吸毒、拍裸照等等,讓更多民眾無法接受。也是伊頓校友的演員多明尼克?韋斯特(Dominic West)曾說過,在各種惡名當中,念伊頓公學對媒體而言,大概只比戀童癖稍微好一點。

  然而,這所伊頓公學,也是產出十九位英國首相,以及無數社會菁英的超級名校;校友"老伊頓人" (Old Etonian) 不僅限於政治圈,也包括威廉跟哈利王子、"湯斗森" (湯姆·希德斯頓, Tom Hiddleston) 等名流。

  在2014年伊頓公學的入學申請,有1,300人爭取250個名額,申請的人大概是小學畢業的年紀,準備考一場不太能靠惡補準備的智力測驗,再逐一接受面談,以確定來自小學的推薦並非誇大其辭。而最近一次的畢業統計顯示,2014年的268名畢業生中,有82人獲得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的入學許可。如果英國虎爸虎媽們的心目中有人生勝利組的成功方程式,這大概就是某種極致路線吧。

  在已逝的黛安娜王妃的堅持下,哈利王子與其哥哥威廉王子皆在伊頓公學接受教育;傳統上,皇室孩子會被送到高登斯頓學校(Gordonstoun School)——所謂的"皇族學校"。 圖/路透社

  伊頓公學至今產出過十九位英國首相以及無數社會菁英,而在威廉與哈利王子(圖)就讀之後,也多了皇室基因。 圖/美聯社

  威廉王子(左)與同樣就讀伊頓公學的英國男星希德斯頓(右)只差一歲,兩人可說是舊識;希德斯頓身旁的班乃尼克·康柏拜區("小黃瓜", Benedict Cumberbatch)則出身於另一所菁英學校——哈羅公校(Harrow School),該校最知名校友為英國首相邱吉爾。 圖/美聯社

  人生勝利組的代價顯然並不便宜。如果完全沒有獎學金的資助,伊頓公學的學費加上寄宿費用,一年要價37,062鎊,即使現在英鎊直直落,折合台幣也是在一百五十萬元上下,念個五年大概就可以買一間小套房了。

  這個嚇人的數字,再加上英國政治人物(過去幾年以前首相卡麥隆與前倫敦市長強森為代表)不時的"脫俗"表現,使伊頓公學成為一個羨慕嫉妒恨的集合體——羨慕的是這些人得以享用充沛無比的教育資源;嫉妒的是人聰明父母又有錢真是個幸運精子;而恨的則是這些完全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天龍人,卻又反過來掌握現實社會的規則。

  2013年,時任英國首相的卡麥隆任用了"第六位"出身伊頓公學的政策顧問,剛好是時任倫敦市長鮑瑞斯?強森(Boris Johnson)的兄弟喬?強森(Jo Johnson),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首相所在的唐寧街十號的小圈圈大概是個"暖到不行的同溫層"。

  卡麥隆對此的辯護是"他的腦袋夠聰明,完全勝任這個職位,跟他出身哪裡沒什麼關係。"甚至有種辯護是"伊頓公學訓練的學生比較有公共服務精神",當然,這也並非完全是無稽之談。根據伊頓前任校長東尼?利特(Tony Little)的說法,伊頓公學有這個環境讓學生準備好各自的遠大前程。

  "牆球"(Wall Game)為伊頓公學特有運動文化,據悉始於1766年,類似現在我們熟悉的橄欖球運動(Rugby);傳統上由寄宿校內的學生(Colleger)跟被稱之為"Oppidans"(居住在附近城裡的學生)對戰。其餘伊頓運動還包括類足球的野地遊戲(Eton Field Game)。 圖/路透社

  利特在BBC廣播訪問中,詳細闡述了伊頓公學的特出之處。他認為學校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與支持,讓學生能成為一個獨立、開闊且自信的個體。當主持人詢問這是否是階級特權的堆積,利特以自身的經歷反駁,說他也是接受全額獎學金的中下階級孩子,因為進入伊頓公學而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在成年之後才決定回來當校長,希望有更多人能得到這種轉變。

  利特也表示,伊頓公學正在往"不論出身"(need-blind)的方向努力,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的獎學金入學。2014年時,BBC兒童台CBBC甚至拍了紀錄片【我的生活:全球最有名的學校】 (My Life: Most Famous School in the World),詳細記錄三位學生在伊頓公學的日常生活,三位學生分別來自不同族裔與不同背景,接受了全額獎學金進入伊頓公學,雖然還是有諸多不適應與挑戰,整部片仍是相當勵志。

  話說回來,再怎麼樣伊頓也不可能完全"不論出身",那一身燕尾服、拉丁文教學、各式各樣悠久而奇特的傳統(遲到簽到簿、學長專用草坪、學校專屬划船湖),在在都顯現了伊頓公學的尊爵不凡。因此,當伊頓公學投注資源在貧困的東倫敦,設立免費學校"倫敦優異學院"(London Academy of Excellence),他們也沒有意圖要完全複製伊頓公學的成功經驗,畢竟資源的差距實在太過龐大。

  這麼說來,難道多元開放的環境是一種包在泡泡中的假象嗎?

  讓這個泡泡更加難以穿透的一點,大概就是寄宿(boarding)制度了,甚至有人把伊頓公學比做現實世界的霍格華茲,來自中國、俄國的菁英階級都渴望進入這個魔法學校。然而,如果寄宿制度再加上僅收男性的規定,這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現在的伊頓公學正在往"不論出身"的方向努力,有越來越高比例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的獎學金入學。 圖/路透社

  伊頓公學有着各式各樣悠久而奇特的傳統,如圖中白褲、條紋襯衫、綴滿花朵帽子的打扮,是每逢6月4日、國王喬治三世誕辰日,學生特用以悼念喬治三世的傳統服飾。 圖/路透社

  據傳,由於伊頓公學與溫莎城堡地理位置相近,該公學與皇室關係良好、互動頻繁,國王喬治三世時常散步於伊頓公學,與學子們閒聊,對該公學有特殊情感,爾後伊頓公學學生才會在其誕辰日特別着裝悼念。 圖/維基共享

  BBC所拍的另一部紀錄片【非常英式教育】(A Very British Education),記錄了另一間男子寄宿中學雷德利公學(Radley College)孩子們就讀時與其後的發展。

  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訪談,是男孩們都必須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有些戮力成為老師的寵兒,有些成為運動健將,有些成為搞笑大師,而有些則想辦法叛逆到違反每一條校規。不少人受訪時都表示,二十四小時的相處,代表你無處可逃,因此必須"長出"一層保護殼,久而久之,連自己都相信這層保護殼就是真實的自己了。

  2015年保守黨內戰時(卡麥隆與鮑瑞斯?強森同室操戈,兩人也均是老伊頓人),便有心理醫生撰文,主張寄宿學校的生活會養成無謂的競爭意識,可能讓人變成長不大的小孩。另外,紀錄片中訪問了一位太太,他的先生曾是寄宿生,當被問到是否也有意願將自己的小孩送去寄宿學校,她回答:

  那他需要抱抱的時候,有誰會在那裡?那是我的工作,我不想假手他人啊。

  這也說明了新一代的父母對於寄宿制度的其中一個疑慮。

  伊頓公學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這並不是一所完全用金錢所堆砌出來的學校,如果僅是如此,它也不會有那麼特殊的地位與名聲,它培養了學生的眼界、能力與企圖心。然而,這麼做的代價,是否忽略某些人性的情感需求與心理安全感?是否很容易讓學生失去了某種現實感?

  這些問題都不是隻字片語可以輕易解答的,不過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各種不同期待的拉扯——我們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這並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在看着伊頓公學的天龍菁英的同時,或許我們也可以想想自己希望教育達到的究竟是什麼。

   0


24小時新聞排行榜 更多>>
1 快訊:澤連斯基,重磅宣布!
2 上台一個月 川普民調支持率曝光
3 身體巨健康的12個表現 若中3個 說明身體還
4 熱評:政府窮瘋了 民間豎義旗
5 100億美元打水漂! 自動駕駛巨頭難逃一死?
熱門專題
1
AI
6
萬維專欄
11
以哈戰爭
2
川普
7
洛杉磯大火
12
巴黎奧運
3
俄烏戰爭
8
敘利亞
13
三中全會
4
大S
9
苗華被抓
14
中共兩會
5
中美冷戰
10
美國大選
15
台灣大選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