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日本学校:鬼娃娃花子是小儿科 “它们”更吓人

www.creaders.net | 2024-07-25 11:40:53  nippon.com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日本,喜欢恐怖灵异故事的孩子们之间,“学校怪谈”有著不可动摇的人气。与之相关的书籍、电影、动漫等都备受欢迎。以“厕所里的花子”为首,妖魔鬼怪为何常常出现在学校的厕所里?孩子们又是如何传播这些恐怖灵异故事的?我们来听一听教育社会学专家的看法。

孩子们为甚么喜欢恐怖灵异故事?

“厕所里的花子”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名震日本的妖怪。

山口县立大学副教授吉冈一志:“我小的时候正是『学校怪谈』风靡日本的年代,学校的图书馆里成排地摆放著相关图书。”吉冈说,“有一次,同学还叫我和他们一起去厕所里验证一下『花子』是否真的存在。除了『花子』,传闻厕所里还有全身穿著紫色衣服的『紫婆婆』。当时自己受到惊吓的记忆,直到现在还留在脑海里。”

“孩子们为甚么喜欢恐怖灵异故事?在儿童文化研究的领域,像『学校怪谈』这样被视为『低俗』的内容很难成为研究对象。正因为这样,我的出发点就是想探究这些恐怖灵异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

吉冈介绍道,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令》后,全国各地兴建近代学校。从那时候开始,恐怖灵异故事就在学校及其周边的人们中间口耳相传。到了1990年,民俗学者常光彻的著作《学校怪谈》出版发行,自此『学校怪谈』成为一个固定的门类。

当时常光彻在国中任教,经常在放学后听学生们讲述他们之间流传的各种故事,其中听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学校的恐怖灵异故事。于是,他将“厕所里的花子”等故事集结成册,出版了“学校怪谈”童书系列(讲谈社KK文库)。次年,蒲蒲兰社也推出了名称相同的系列读物。由此,“学校怪谈”成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新类型,风靡一时。

备受欢迎的“花子”

厕所里没纸了。这时,一个声音传来:“你是想要红色的纸,还是想要蓝色的纸?”如果选择红色,就会浑身喷血而死;如果选择蓝色,就会被抽干血液而亡……这个“红纸、蓝纸”的故事也是人尽皆知的“学校怪谈”。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厕所里听到一个声音问“我给你穿上红棉袄吧?”,一旦做出回应,身上的衣服就会瞬间被血浸透。“有手从马桶里伸出来,这也是很久以前就开始流传的故事。蹲式马桶的存水弯里浮现出一张脸,坐在坐便器上抬头看到一双眼睛正在盯著自己,等等。厕所样式不同,故事版本也不尽相同。”吉冈介绍道。

据说,在日本人尽皆知的“花子”原本就是一个从马桶里伸出手来的妖怪。比如,1948年左右,岩手县流传著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小学体育馆的厕所里,如果进入从里往外数的第三个隔间,就会听到一个声音说“第三个隔间的花子”,接著看到一只白手从马桶里伸出来。

“花子”原本只有声音,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著儿童文学作品、动漫作品等的传播,才开始有了固定的形象——一个留著“娃娃头”发型,身穿白色衬衫和红色半身裙的小女孩。而关于“花子”会做甚么,众说纷纭。典型的一种就是,敲三下厕所的门之后说一句“花子,一起玩吧”,就能听到一声“好呀”,接著“花子”现身,把敲门的人拖进马桶里。

除了故事原本的内容之外,孩子们试胆量的亲身经历也被融入其中。“比如,一叫『花子』的名字,就看到水哗哗地冲到马桶里,或者听到厕所门发出刺耳的声音。孩子们试胆量时自己在厕所里遇到的情形让故事的版本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设定条件的故事,可控的恐惧

“以前,我做过一个调查,看大家认为学校里的哪些地方会发生灵异事件。结果,厕所占压倒性的多数。”吉冈说,“其次是普通的教室。而回答理科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有特定用途的教室的人并不多。”

“从民俗学角度来讲,厕所是『阳间』和『阴间』的连接点,因此人们认为在这里很容易碰到妖魔鬼怪。我个人认为,妖魔鬼怪的出现与非日常性无关,它们往往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地方。”

“『学校怪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办法回避。比如,『花子』会出现在特定楼栋特定楼层的厕所里某一个特定的隔间,比如从里往外数第几个隔间。每天都要去,同时又便于设定条件,厕所正是满足这两点的场所。只要不进入那个特定的隔间就没事,只要不主动召唤就是安全的——这样的心理暗示让人感到放心。”

“发生在教室的恐怖灵异故事也一样设定有触发条件。比如,鬼怪出现的时间是半夜12点等,而一般人绝对不会在这样的时间点去教室。再比如,将书桌排列成特定形状后,和朋友们一起手把手站成圈,念出咒语,这样就能召唤出鬼怪。也就是说,只要你不主动采取行动,就能避免碰上它们。这样的设定可以让孩子们认为妖魔鬼怪是否出现是受自己控制的。”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有观点认为,孩子们传播恐怖灵异故事是因为压抑的学校环境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但是吉冈认为,孩子们也和成年人一样在享受这种恐惧感。

“恐惧和愉悦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还是对于小孩来说都一样。不一样的则是二者对待恐惧的方式。成年人能够认识到恐怖灵异故事是虚构的,从而控制好自己的恐惧;儿童更容易把妖魔鬼怪视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因此他们设定好条件,适度调整故事的恐怖程度,从而享受恐惧。”

“光是想到『它在那里』就已经足够恐怖的了。不时叫上三五同学一起去比试胆量,如果甚么都没有发生,就能得意地说一句『甚么事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种『人生仪礼』,是孩子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能够让孩子们团结一致,经受住考验。”

小团体的“孤岛化”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在那些上补习班的孩子们的传播之下,都市传说“裂口女”的故事传遍日本各地。吉冈认为,现在这个年代已经很难再出现这样通过孩子们口耳相传风靡全国的恐怖灵异故事了。

“这是因为,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一个班集体中,若干个由四五名孩子组成的小团体并存,但孩子们与所属小团体之外的人之间没有交流,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岛化』。每个小团体内部流传的灵异故事都不一样,往往扩散不到整个班集体。”

孩子们也没有单独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时间了。“以前,小学生放学之后都会在学校玩到很晚才回家。但现在一放学,所有孩子都被要求按时离校,或回家由家长看管,或集中到学童保育所。不论是哪种情况,成年人的视线都无处不在,孩子们没有时间单独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孩子们虽然在补习班也能交到朋友,但通常都由家长接送,因此补习结束后并没有多少交流的机会。”

不再讲故事的老师们

从前,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是“学校怪谈”的讲述者。有些年龄段的人或许还能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如果老师上完课却还没到下课时间,大家就会齐声央求老师讲恐怖灵异故事听的画面。

吉冈告诉我们,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学校怪谈”方兴未艾之时,老师们就逐渐不再给孩子们讲恐怖灵异故事了。“我曾经对30几岁到50几岁的老师们进行过访谈。当时我就注意到,早在2000年前后,老师们便开始『自我约束』,不再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恐怖灵异故事了。”

按照2002年修订的《学习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以“宽松”为宗旨的教育方针下,学生每周上课时间从原本的6天被压缩到5天,并增设了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性学习时间”。而通过访谈,我了解到的却是老师们忙于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备课等工作,“宽松”不再的事实。

“很多老师都反映『没有时间和孩子们闲聊那些恐怖灵异故事』。同时,老师们非常在意家长的意见,越来越照顾那些不敢听恐怖灵异故事的孩子了。”

“孩子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了”“孩子晚上睡不著觉了”……老师们谨慎行事以免收到家长的投诉,同时努力维持班级秩序的稳定。

“如果孩子们听完恐怖灵异故事惶恐不安,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得不偿失了。老师们认为应当按照文科省的规定上满每一节课,当家长有所质疑时,能够做出有教育意义的解释。

“另一方面,充实怪谈相关图书以满足那些想听灵异故事的孩子们的需求,这也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教育关怀』。换句话说,学生要对自己听灵异故事的行为负责。”

然而,老师之间依然经常讨论学校里发生的灵异事件。例如,听一名对灵异现象的感应能力比较强的老师说,他看到了“名叫莉莉(音)的女孩的亡灵”;听教导主任说,“晚上来这里,会看到那盏路灯下面有白色的东西在飘”;等等。还有老师说自己晚上锁门的时候,亲眼看到某个房间的门自动关上了,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听说,学校的校长和教务主任还常常把学校里发生的灵异事件告诉给新来的老师。”

被割裂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学校怪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发现是老师和学生已经完全被割裂开了的事实。”吉冈说,“老师只在老师的圈子里讲恐怖灵异故事,孩子们也只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享受恐惧。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萎缩,只剩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了。”

孩子们一起憋住呼吸听老师讲恐怖灵异故事,然后七嘴八舌地一起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心与心的交流——这样的情景在今天的学校里已不复存在。“『学校怪谈』不仅是孩子们的文化,它具有成为跨代沟通管道的可能性。我感觉,成年人和孩子之间不应该只存在教育目的,而应该回到那种可以一起『闲聊』一起热议的关系中。”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