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波罗的海海底通信电缆因“外力作用”断裂一案,现在有了最新进展:
一艘中国籍货船被发现事发时形迹可疑,现已被丹麦海军拦截。德国防长已经明确表示,此案“显然是蓄意破坏”。
根据船舶航行记录网站MarineTraffic的数据,丹麦海军至少三艘军舰在11月19日连续于该国海域追逐中国籍货船“伊鹏三号”数小时,最终截停于叙兰岛以北海域。
这艘船11月15日从圣彼得堡附近的俄罗斯乌斯季-卢加港出发,原定目的地是埃及的塞得港,再下一个目的地则是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被截停前,该船显然正在驶离波罗的海。
此前,分析人士怀疑这艘注册在“宁波伊鹏海运有限公司”旗下的商船有着重大嫌疑:11月17日至18日,连接芬兰与德国的C-Lion1通信海缆以及连接瑞典与立陶宛的BCS-East-West-Interlink海缆断裂时,“伊鹏三号”恰好出现在断裂地点,而且当时该船明显减速并且有着诡异的航迹走向。
爱沙尼亚安全问题专家卡尼克(Erik Kannike)更是在推特上指出,宁波伊鹏海运有限公司本月刚刚买下了这条商船。
11月18日早些时候,芬兰国资的科技公司Cinia披露,连接赫尔辛基和罗斯托克的C-Lion1海缆“因不明原因”断裂,因此该海缆承载的部分数据业务停摆。
该公司表示正在和芬兰当局相关部门合作调查事件原因。Cinia还透露,海缆断裂地点位于瑞典海域,而且并非往来船只密集的地区,断裂时间也是在11月18日凌晨,所以“很有可能是因为外力作用断裂”,具体而言可能是“拖网渔船或者船锚”。该公司还强调,暂时还没有信息显示系蓄意破坏。
德国防长:显然是蓄意破坏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以及德国、瑞典、芬兰的多家媒体报道,瑞典、德国当局已经开始调查这起“蓄意破坏案件”。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乌斯(Boris
Pistorius)在布鲁塞尔参加欧盟防长会议期间对媒体表示,波罗的海两条海缆受损“显然是蓄意行动”,“没人会相信海缆是不慎被船锚搞断的。”他认为,这是针对欧洲的一起“混合作战行动”。
在接受德广联采访时,德国基尔大学海洋安全专家佩特斯(Johannes
Peters)指出,近年来,海底基础设施重要性不断升高,也凸显其脆弱性。“百分百的防护固然不可能,但是也必须要思考应该用怎样的成本实现怎样的防护。”他呼吁基础设施运营方、行政部门、学术界应该就此问题加强交流合作。
芬兰外长瓦尔托宁(Elina
Valtonen)则强调,根据北约宪章第五条,任何针对单个成员国的攻击都被视为对整个北约集团的攻击,北约各国要对此采取“集体防卫”措施,包括使用武力。“我们暂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混合式攻击,也不想妄加猜测。但如果确凿证据显示此案系某个国家的行为,那当然就会上升到外交和防务政策层面。混合式攻击也可以是北约行使集体自卫的理由。”
立陶宛国防部长卡斯丘纳斯(Laurynas
Kas?iūnas)表示:“调查结束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制裁机制,对这类破坏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为采取行动。”
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仍是谜团
"波罗的海连接"管道毁坏发生的一年前,在俄乌战争爆发的背景下,波罗的海底的4条北溪天然气管道中,有3条被炸毁,俄罗斯向欧洲大陆输送天然气的途径就此中断。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毁事件至今仍是个谜团。
"波罗的海连接"管道的运营商去年10月曾表示,修复管道需要至少5个月的时间。这使得芬兰在今年冬季依赖液化天然气进口。芬兰能源消耗的约五分之一来自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和联合供热与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