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出刊左右大报《解放报》和《费加罗报》头版均聚焦法国议题。法国宪法委员会周四否决右翼推动的两项核心措施:“杜普隆法”中有关重新引入争议农药乙酰吡虫啉条款及延长对严重犯罪外国人的羁押期限。《费加罗报》报道共和党人誓言将对此反击,计划推出新版方案,内政部长雷泰约强调保障权利自由不能削弱国家执法能力。《解放报》头版是一张巴黎大清真寺教长谢姆斯丁·哈菲兹的大幅照片,在当前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关系持续紧张背景下,报纸介绍这位法阿双重国籍教长、律师的个人背景、政治角色及其在法阿关系中的特殊地位。游走两国核心权力间的哈菲兹被视为阿尔及利亚在法国的“非官方大使”,深得马克龙与阿尔及利亚高层信任。长篇报道也介绍其所执掌的巴黎大清真寺,自1926年建成以来,不仅是象征法阿关系的巴黎一大文化地标,也因其资金与宗教体系与阿尔及利亚政府紧密相连而显得神秘复杂。
在国际议题,两份报纸均关注以色列对加沙的占领计划及加沙居民逃无可逃的绝望,费加罗报报道说,以色列现在在国际社会面临罕见的孤立,占领加沙城无补于事,并可能导致更大流血死伤。以军参谋总长多次警告行动将危及人质安全、造成重大伤亡并打击军心。一些欧洲国家已宣布计划在下个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而以色列在欧洲最可靠盟友德国则下令对或用于加沙的武器实施禁运。
吉尔吉斯斯坦:告别列宁 搭上中国列车
《费加罗报》夏季系列报道“新丝绸之路 俄罗斯熊对中国龙”今天刊出第六集,也是该系列最后一集,题为“吉尔吉斯斯坦:告别列宁,搭上中国列车”,报道这个人口仅700万的中亚内陆小国,历史正在悄然改写。曾经在首都比什凯克中心广场上屹立几十年列宁雕像,2003年被迁至博物馆后方;今年6月,第二大城市奥什的另一座23米高列宁像也被拆除。这个长期以来一直是前苏联后院温顺棋子国家在总统萨迪尔·贾帕罗夫2021年执政以来,正以一种类似普京色彩的方式掌管政权,高调突出其民族性和独立意识,一步步从俄罗斯老大哥手里挣脱。比什凯克智库“Crossroads Central Asia”主任艾扬·沙尔舍诺娃说。“拆除列宁雕像是向俄罗斯传达信息,即我们是一个独立国家。前几届政府都不敢,因为害怕遭到报复,但现在莫斯科深陷乌克兰战事,无力在中亚施加过多压力”。虽然比什凯克仍无法完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力,但政府强调将务实追求自身利益。
这个夹在中俄之间山地小国正转向寻求与中国更紧密合作。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一个耗资超过40亿美元、全长550公里的跨山铁路项目正在建设,将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最终通向欧洲与中东。工程需穿山越谷,修建46座桥梁和27条隧道,计划2030年通车,被视为改变国家命运的“世纪工程”。副总理拜萨洛夫向费加罗报记者表示说,这将是上海到巴黎的最短陆路通道,将像古代驿站一样通过货运收费实现25年内盈利,该项目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布局的关键一环,既可绕开俄罗斯,加快新疆与全球的联通。
除铁路外,中国还投资修建比什凯克—奥什公路,并在矿产领域悄然布局。出于对当地反华情绪的顾虑,中资常通过当地代理人运作,同时积极拉拢精英阶层,包括资助总统夫人基金会等。
费加罗记者报道说,贾帕罗夫政府还在国内推行“强力治国”路线:打击黑帮、国有化大型矿企库姆托尔金矿等经济命脉,重建国家机器,并设定到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官方预计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可达9%-10%,将国家建设成“中亚的瑞士”。而俄乌战争意外为这一经济腾飞提供了机会。由于受到制裁,俄罗斯企业和资本向吉尔吉斯斯坦转移,在中俄“伙伴关系无上限”背景下,这里成为中国对俄贸易中转站。中国对俄出口经由吉尔吉斯激增,去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44%,其中大量商品转口北运。比什凯克北郊的多尔多伊市场成了这一贸易链的缩影—成千上万的中国商品在这里集散,再由卡车运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诺沃西比尔斯克等地。

这种繁荣也吸引了逃避俄罗斯军事动员令的年轻人和创业者,带动房地产和服务业发展。比什凯克街头,新建高楼与传统牧马景象并存,外卖骑手穿梭于共享办公区与咖啡馆之间。而随着中国受困于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的企业家们正开拓新领域寻求商机,有时也是为追求一种不那么疲惫的生活节奏。正如一个年轻人向记者说,“在中国生活很辛苦。我喜欢吉尔吉斯斯坦”,报道说,这种向西迁移既体现了中国在欧亚地区的新影响力,也暴露了内部发展的困境;从比什凯克到大兴,中俄关系表面的密切背后也暗藏着复杂的矛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