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规避与观望后,全球资金管理人正悄然重返中国市场。一场创下世界纪录的股市大涨,加上中国在高科技产业的显著进展,正强力吸引著国际资本的目光,让一度被贴上“不宜投资”(uninvestable)标签的中国资产,重新成为全球投资版图中不容忽视的一块。
《彭博新闻》在29日的头条新闻中指出,多项数据与市场情绪指标显示,这股资金回流中国的趋势力道还在增强,这对一个曾因长期监管打压和房地产危机而失宠的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中国的官方数据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资金回流图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资料,2025年上半年,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在岸股票、债券、贷款和存款四大类资产首次自2021年以来实现同步增长。截至今年六月,净流入的总金额已比2024年全年总额高出约60%。《彭博新闻》指出,这股资金回流的动能显然并未停歇,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在本月初的简报会也证实,八月份“外国投资者整体上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双重驱动力:股市狂飙与科技突破
《彭博新闻》指出,这场价值2.7兆美元的A股市场反弹,是吸引资金回流最直接的诱因。沪深300指数本季度已上涨16%,创下三年多来的新高。而以科技股为主的创业板指数,同期更是飙升近50%,成为全球表现最亮眼的指数之一。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投资组合经理张约瑟(Joseph Zhang)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明显提升。”他认为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资产的重估不再是政策驱动的狂热,而是由更强劲的基本面所推动”。
至于支撑这波信心的动力,《彭博新闻》认为是中国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从阿里巴巴等巨头推出自家的AI大型语言模型,到寒武纪(Cambricon Technologies)等芯片制造商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在人工智慧和半导体等领域的实力,让全球投资者看到了新的成长潜力。安盛投资管理(Amundi UK Ltd.)新兴市场全球主斯兹迪科夫(Yerlan Syzdykov)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投资者将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他认为,除了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引发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态外,清洁技术和AI等领域具吸引力的估值也是主要驱动力。
中国经济、北京商店街。(美联社)
全球基金经理态度大转弯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八月底,专注于长期投资的“纯多头外资基金已录得10亿美元的净流入,完全扭转了去年净流出170亿美元的颓势。该行策略师Laura Wang指出,超过90%的客户明确表达了增持中国曝险的意愿,这是自2021年初市场高点以来最强烈的兴趣。尽管连接香港与内地股市的“北向通”资金流向数据已停止发布,但高盛策略师Kinger Lau指出,从现有数据分析,“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股市,特别是A股的程度已攀升至周期高点”。
这股乐观情绪也蔓延至债券市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投资组合经理Stephen Chang表示,客户的对话焦点已从“如何去风险”转向“中国有哪些机会”。他所共同管理的基金今年表现超越了98%的同业,并在近期购入部分中国政府债券后,考虑进一步增持。随著美元进入降息周期、美国预算赤字膨胀等宏观因素,也促使投资者寻求美元资产的替代品,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正进一步凸显,除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也为中国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目标增添了动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已忘却过去几年的伤痛。始于2021年、横跨科技到补教等行业的监管风暴曾让股市一落千丈,也正是“不宜投资”论调的源头。此外,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意味著部分美国大型公共及退休基金仍可能因政治因素而避开中国。例如,佛罗里达州去年便要求其退休基金撤出中国持股。然而,许多市场观察家认为,机遇大于挑战。瑞银集团(UBS AG)中国全球市场主管Thomas Fang直言:“中国并非不值得投资。”他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份量,与全球投资者目前仅低个位数的配置比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代表著重大的长期机会。”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以色列总理态度急转弯 震惊世界 |
2 | 与中国“切割” 澳大利亚走出第一步 |
3 | 24岁研究生与55岁宿管阿姨热恋 大秀床照 结 |
4 | 人生陪伴自己最久的是谁?答案感动逾万网友 |
5 | 清华大学多名教职工被抓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