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1927年创办以来,萧邦国际钢琴大赛(Chopin Competition)便被视为浪漫主义钢琴艺术的最高殿堂。这项以萧邦作品为唯一竞赛曲目的国际赛事,不仅是年轻钢琴家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跳板,更在近百年间形塑出“萧邦诠释”的标准与传统。
战后恢复举办后,历届首奖得主如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阿格丽希(Martha Argerich)、欧尔颂(Garrick Ohlsson)、齐玛曼(Krystian Zimerman)与邓泰山(Đặng Thái Sơn)等,皆成为当代乐坛的代表人物。
然而,萧邦大赛的历史并非毫无争议——从1955年波兰钢琴家哈拉雪维奇(Adam Harasiewicz)获奖的评审分歧,到1980年克罗埃西亚钢琴家波哥雷利奇克(Ivo Pogorelić )遭淘汰引发的风暴,都显示出“艺术创新”与“传统标准”,甚至“民族情绪”和“文化政治”之间的拉锯。
萧邦钢琴大赛的历史与重要性
萧邦钢琴大赛的历史可以上溯自1927年,每隔五年举办一次。20世纪苏联知名作曲家萧斯塔高维奇也曾以钢琴家的身分参与第一届赛事,但却未能得奖。这个结果可能也影响萧斯塔高维奇后续决定专攻作曲,而非寻求成为一位职业钢琴家的生涯发展。
1937年赛事举办过后,因为二战的原因,直到1949年才又举办下一次萧邦钢琴大赛,并于1955年后恢复每隔五年举办一次的周期,直到2020年因为疫情,而将赛事延期到2021年,但2025年的第19届大赛依然维持五年一次的周期。
勇夺2025年萧邦大赛首奖的陆逸轩。 图/The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从20世纪直到今日的许多著名钢琴家均与萧邦钢琴大赛有著深厚的渊源。历届首奖得主包括波里尼(1960)、阿格丽希(1965)、欧尔颂(1970,也是2025年的评审主席,同时也是赛史上第一位非波兰籍的评审主席)、齐玛曼(1975)、邓泰山(1980)等当代钢琴大师;21世纪历届赛事的首奖得主们,也均为目前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钢琴家。丰富的赛事履历让萧邦钢琴大赛与俄国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比利时的伊莉莎白女王钢琴大赛和美国的范・克莱本钢琴大赛并称为音乐界的四大钢琴赛事。
1937年第三届萧邦钢琴大赛,参赛者身后为评审席,其中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德国音乐家埃米尔・冯・绍尔(Emil von Sauer)、义大利钢琴家阿戈斯蒂(Guido Agosti)和德国钢琴家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图/维基共享
评审的争议:寻找风格独特的钢琴家?波兰钢琴家更能诠释萧邦?
虽然赛史上大多数的首奖得主都有著璀璨的演奏家生涯,但萧邦大赛史上却也不乏争议性的成果。1955年,第五届萧邦钢琴大赛的首奖颁给哈拉雪维奇,即为其中一例。当年的第二和第三奖得主分别为冰岛籍俄罗斯裔钢琴家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和华裔英国钢琴家傅聪,以事后论观之,哈拉雪维奇虽然也曾在之后的赛事中担任评审,却鲜少有人认为其演奏生涯足以比拟当年的第二、三奖得主。有人认为哈拉雪维奇的演奏四平八稳,纵然缺乏戏剧性张力,却让评审容易给予中上的评分;相较之下,当年部分评审特别钟爱阿胥肯纳吉;另一部分评审特青睐傅聪,两相抵销的结果,反而造成最不容易得罪评审的哈拉雪维奇获奖。
又有另一部分声音认为,在前几届首奖均为苏联钢琴家的前提下(第四届首奖由苏联钢琴家达多维奇和波兰钢琴家彻尔尼-斯特凡斯卡并列),第五届特别需要单独颁给一位波兰钢琴家。换言之,民族主义成为了最终的评选标准。
另一次著名的争议事件是1980年的第十届赛事。来自克罗埃西亚的青年钢琴家波哥雷利奇在第三轮止步,未能晋级决赛。这样的结果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身为评审之一的阿格丽希甚至宣布退出评审团,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结果的不满。这个结果同样可以归因于评审制度和政治考量。评审制度方面,波哥雷利奇的演奏风格被视为“特立独行”,剑走偏锋的青年钢琴家当然容易招来极端的反应。支持者认为他的风格才符合具备创造力的艺术家、反对者则认为这种演绎方式悖离传统,因此与第五届大赛的结果类似,两造极端意见对冲后,导致波哥雷利奇最终没有入围决赛。
波哥雷利奇认为当届赛事首奖早已因为政治因素内定,在苏联的指导下需要由亚洲钢琴家拿下,这种说法明显影射当届首奖得主,来自北越的邓泰山。同样从事后观之,阿格丽希的退席让波哥雷利奇声名大噪,至今依然带著其充满争议的演奏与个人行事风格活跃于舞台上;而邓泰山的演奏家生涯发展同样相当成功,无愧于当年首奖的肯定。
1980年南斯拉夫钢琴家波哥雷利奇(左)在第三轮赛事止步引发争议,评审阿格丽希(右)退出评审团表达抗议,也让波哥雷利奇从此声名大噪。 图/波哥雷利奇官方网页、美联社
2025年萧邦国际钢琴大赛比赛场地。 图/The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亚裔参赛者垄断的萧邦钢琴大赛
本届萧邦钢琴大赛另一个受到瞩目的现象是亚裔参赛者的占比相当惊人。第一轮84位参赛者中,亚裔参赛者的比例大约占60%。晋级决赛的11位参赛者虽然来自7个国家,但除了来自乔治亚的David Khrikuli和波兰本地钢琴家Piotr Alexewicz之外,其他钢琴家不是来自东亚国家,就是拥有亚裔血统。相较而言,其他三大钢琴赛事虽然也都有为数不少的亚裔参赛者,比例上却没有萧邦大赛如此悬殊。
亚裔参赛者居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与萧邦钢琴大赛的性质有关。萧邦钢琴大赛参赛者只需要专注于练习一位作曲家的曲目,若想征战其他钢琴大赛,则需要同时熟悉横跨巴洛克到现代、风格南辕北辙的作品。在东亚的学习环境中,许多年轻钢琴家对于萧邦和浪漫时期的炫技风格钢琴作品通常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往往在面对巴哈、莫札特、贝多芬等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作品时显得较为陌生,难以掌握其作品中的精随。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和其他钢琴大赛相比,萧邦大赛有著较多亚裔钢琴家夺魁的先例。例如1980年来自北越的邓泰山、2000年的中国钢琴家李云迪、2015年的赵成珍来自南韩,以及2021年的加拿大华裔刘晓禹,均是在赛事中获得首奖的亚裔人士。相对而言,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首度有亚裔参赛者抡元是到2002年,由日本钢琴家上原彩子拿下;范・克莱本钢琴大赛直到2009年才产生第一位亚裔首奖得主张昊辰;而伊莉莎白王后钢琴大赛至今则尚未有亚裔钢琴家获得首奖的纪录。在这个背景下,青年亚裔钢琴家更倾向参加萧邦钢琴大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本届进入决赛的11位钢琴家中,有9位拥有亚洲血统,图左上至右下依名次排序。第二名为加拿大选手陈禹同、第三名中国选手王紫桐;来自中国的吕天瑶与日本的桑原志织并列第四,波兰选手Piotr Alexewicz与马来西亚选手王文升并列第五、美国选手William Yang排名第六。 图/The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6岁中国选手王紫桐(Zitong Wang)获得本届第3名。 图/The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左)2000年赢得萧邦大赛, 来自北越的邓泰山(右)则是1980年首奖得主。 图/美联社、邓泰山官方网页
迈向职业演奏家生涯的基石
对于年轻钢琴家而言,萧邦钢琴大赛不仅是一场国际性的竞技,更是一张通往职业音乐生涯的入场券。能在这项历史悠久、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代表著技术、音乐性与舞台魅力的综合肯定,也往往意味著“艺术家”的起点。许多历届首奖得主,都从此开启了璀璨的国际演奏生涯。
然而,能在萧邦大赛抡元固然可喜,陆逸轩真正的考验将在随后登场。如何持续开拓曲目、建立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才是挑战,毕竟萧邦的曲目虽然是钢琴文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一位年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钢琴家而言,只能够演奏萧邦的曲目依然远远不足。另一方面,如何让身心状态适应繁忙的演奏行程,以世界各地五星级旅馆为家的密集演出行程,乍听之下很浪漫,实则是对身体与心理的巨大考验。这些都是开展职业演奏家生涯的长远课题。
比赛的荣耀能让一位青年一夜成名,但唯有不断深化的艺术修养与时间的磨练,才能让音乐生命历久弥新。萧邦大赛因此不只是荣誉的象征,更是通往成熟艺术之路的起点;真正的胜利与考验,往往在聚光灯散去之后,才悄然开始。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天摇地动!最劲爆消息来了 |
2 | 习近平的结局已经定了 |
3 | 北京高校接通知?四中高层人事大变动 |
4 | 四中第一天 北京投降了? |
5 | 四中全会敏感期 朱镕基“发声”王岐山露面 |
6 | 版面都设计好了,掀桌子的节奏 |
7 | 四中前夜,新华社突然失常了 |
8 | 中国拆解DUV 惹出大麻烦 |
9 | 未来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后的幸福时光 |
10 | 四中全会登场 四大网站回避“习近平”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