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习迟迟不敢动用杀手锏 曝最大忌惮

www.creaders.net | 2025-11-21 07:42:07  风传媒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高市早苗抛出“台湾有事”将视同“日本有事”后,北京一连串反制动作从旅游警示升级到全面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对娱乐产业也祭出封锁,日本艺人演出行程被迫喊卡,然而,在这一波政治角力中,被外界视为杀手锏的稀土出口限制至今仍未被启动,多名观察人士指出,这并非北京忘了手中还有这张牌,而是深知一旦动用,牵动的将不只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争执,而是整条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重新排队,后座力极可能优先落在中国自己身上。

回到2010年钓鱼台情势紧绷时,中国曾大动作收紧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当时日本高度仰赖中国供给,被迫急寻替代来源,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元素,广泛用于电动车马达、智慧型手机零组件与精密军工系统,一度让日本产业界绷紧神经。

15年过去,国际环境已非昔日,北京如果再度打稀土牌,所面对的将不只是日本,而是一个已经开始分散风险、寻找备援来源的全球市场,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现任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学者卡特勒提醒“北京打稀土牌是很冒险的举动”,因为这不仅会让其他贸易伙伴对中国心存戒心,更会加速各国投入与美国合作,组建不绕道中国的替代供应网络,让北京在未来谈判桌上可用的筹码反而变少。

川普态度与美日关系拉高政治成本

影响北京算计的,还有华府与东京的政治态势,川普在上月“川习会”后对外宣称,双方已就稀土出口限制达成“全球性”共识,等于把稀土议题直接拉上大国协调层级,若中国此时对日本单方面出手,大动作限缩稀土出口,等于公然在川普捧出的“共识”上划一道痕,破坏两国好不容易建立的缓和气氛,也可能再度点燃美中对抗。

更关键的是,美国驻日大使葛拉斯已经明白表态,华府在任何中日争端中都会坚定站在东京一边,这让北京每一步对日施压动作,都必须一并估算美日同盟的连动反应,对中国决策圈而言,稀土不只是经济工具,更牵涉美中权力角力与盟友信任,政治成本远高于一时出气。

北京选择“有限反制”与全球供应链顾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目前对日本的施压,集中在象征性与民生日常感受明显的领域: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上调赴日旅游风险提醒、让日本艺人演唱会与节目合作踩煞车,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例行记者会放话“如果日方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但真正牵动制造业神经的稀土并未被列入清单,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经济主任勒克分析,北京非常清楚被贴上“不可靠供应商”标签会带来什么后果,尤其在中国官方一再强调要当“世界工厂”与全球制造中心的当下:“他们更倾向限制市场准入,因为声誉成本相对较低。”在勒克看来,北京宁可锁门、不敢轻易拔电,稀土这条线暂时还是不能随意碰。

中日风暴:习迟迟不敢动用杀手锏 曝最大忌惮

北京在“台湾有事”在这一波政治角力中,被外界视为杀手锏的稀土出口限制至今仍未被启动。(图/风传媒资料照)

稀土牌若真出手恐以“温水”方式推进

即便未来情势恶化,北京决定动用稀土工具,多名专家也预期手法会偏向“软性限制”,而非2010年那种一刀切式禁运,一种可能是拉长行政流程,例如要求出口商提交更多文件、加严技术审查、延迟核发出口许可,让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却难以直接控诉“禁运”,另一种做法则是透过风向与政策指引,让国内供应商“自主”缩减对日本出货,不在纸面上写下明确禁令,却实质提高日本业者采购难度,对北京而言,这种温水煮青蛙式操作,既能释出政治不满讯号,又可尽量避免引爆国际大规模谴责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集体反制,让稀土牌的破坏力被控制在可收可放的范围内。

日本加速分散风险与战略储备布局

与2010年被突袭时相比,日本这一回在稀土议题上不再是毫无准备的一方,根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资料,过去十多年,日本政府刻意透过多元进口与战略储备,降低对中国的绝对依赖度,虽然近期统计显示,日本对中国稀土进口占比又回升到7成以上,但在政策推动下,这个依赖已不再是“一断就瘫”的状态,澳洲莱纳斯稀土公司近年稳定供应重稀土元素,为日本带来关键的第二来源,加上日本国内累积的战略储备库存,可以在短期供应受阻时替产业买到一些缓冲时间,对东京而言,稀土已不只是单纯进出口贸易项目,而是被放进国家安全与供应链韧性框架下长期经营的关键资产。

中国声誉风险与“情绪型制裁”的隐形代价

从企业视角来看,供应商的可靠度往往比价格更难被取代,康乃尔大学政府学副教授卡尔森提醒,如果中国过度依赖稀土、石墨或其他战略物资作为谈判杠杆“中国越是利用这种影响力,非贸易伙伴国考虑深化与中国经济关系时越有可能心存疑虑”,因为企业与政府都会自然联想到:“既然他们能对日本这样做,为什么不能对我这样做?”这种不信任一旦在跨国董事会与政策圈蔓延,可能不会立刻反映在当季贸易数字上,却会慢慢引导投资决策、产线选址与技术合作的方向,将本来要流向中国的订单与投资推向其他国家,对正在力图稳住外资、避免产业链出走的北京而言,这样的长期形象折旧,恐怕比一时政治对抗得来的掌声更难承受。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