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中国是你的救星!
【万维读者网】 “中国不是威胁,相反,还救了日本经济一命”
对于新日本制铁公司的数万名雇员们来说,2003年的岁末红包可能是13年来最鼓的一个。来自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使日本三大钢铁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站在东京、横滨这些港口的码头你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三井等公司的货船满载着运往中国的钢板、轮胎、机械甚至手机、电子零部件等等货物出海,由于运力紧张,甚至导致海运价格“史无前例地上涨”。
迷失的东瀛岛国终于抬头。2月26日,日本央行副总裁岩田一政宣布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7%,创下1990年代以来的最快经济成长纪录。报告显示,该季度日本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出口增长了4.2%,国内资本投资增加5.1%,消费者支出上升0.8%,是一年多来最快的增速,这说明出口增长已经带动了国内经济其他领域的复苏。岩田坦承:“中国不是威胁,相反还救了日本经济一命。”
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据可以作证。2003年,日本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3658万亿日元(约合1330亿美元)。其中,出口比上年增长了33.2%,进口增长了13%,均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而与此同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却比上年下降了9.8%。但日本全年的出口总额却比上年增长了4.7%,达54.5589万亿日元,贸易盈余超过了10万亿日元。即便不考虑香港和台湾,仅中国内地便占了日本去年出口增长的70%。
出口强势提振了日本企业的投资信心,并鼓励公司技术升级和扩大产能。而失业率也处于两年半来的最低水平,薪资水平现已稳定,消费者出现扩大支出的苗头。良性循环终于开始。
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造成日本产业空洞化”、“中国是全球性通缩的元凶”的说法销声匿迹。日兴证券(Nikko Citigroup)一年前的研究结果终于得到了验证:日本对中国出口和通胀之间的关联,要大于人们猜想的中国出口和通缩之间的关联。
日本NHK电视台和最大的两家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都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日本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向将成为日本经济能否朝着全面复苏方向发展的关键。
到中国去。走在最前面的正是丰田、日产、索尼、佳能这些日本标杆企业。1981年就进入中国并创立80家子公司的日立集团在这方面可能称得上“前辈”,不久前,旗下的日立制作所甚至专门开辟了一项新业务——“进军中国援助服务”,向有意进军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提供从策划到公司运营的全面服务。
在调查了超过200家日本公司后,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以“日本跳跃”为标题连续发布了两份研究报告,分析日本企业如何抓住中国机会。报告说,2003年日本针对亚洲的FDI投资有1/3投向中国,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17%。
现在,巴黎百富勤首席经济师河野龙太郎不得不警告日本企业主,当心“中国救世主欣快症”。至少,别忘了硬币还有另外一面。
《日本跳跃》的作者,里昂证券的中国分析师罗福万(Andy Rothman)发现,80%受调查的日本企业都说日中之间的政治紧张正在伤害他们在中国的生意。
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造成的民族敌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清除。去年是日中政治关系的新低点,两国最高领袖没有任何互访。珠海招妓事件、西安日本学生事件,还有日本中国对俄罗斯石油管线的争夺不断考验着双方的神经。
甚至唾手可得的机会也可能因为非商业因素而丧失。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125亿美元的生意一度被认为已经花落日本,但随着网上8万人的签名反对,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
更要命的问题是,同美国、欧洲甚至韩国的对手相比,大多数日本企业还没有真正把中国当作和美国一样重要的战略市场来经营。在中国最大的50家出口企业中,只有一家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日本厂商的占有率不到5%。而在汽车业,最大的玩家是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在里昂证券的调查中,76%的受访公司承认对中国的销售额仅仅占其全球销售收入的10%或者更少。
不过,里昂证券还是看到了谨慎但普遍的乐观情绪,其报告显示,80%的受调查公司认为他们能够从中国业务中获得利润,超过66%的受访公司相信2004年的收成将会更好。
不管怎样,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立坚的研究表明,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9年到2003年,中国占日本出口的比重从10.9%上升到18.3%,而同期美国的地位则此消彼长,从30.7%锐降至24.9%。
日本需要改变的是对中国的依赖方式。以前多数日本企业采用转口贸易的形式,在中国加工后返销日本,依赖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对于“产业空洞化”的担心。但现在依赖的却是中国的市场需求。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丰田、松下、索尼、爱普生等大公司的在华高层都相继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更具海外营销经验和被重点培养的管理人员取代了原来老实的“拓荒牛”。
坏消息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可能已经见顶。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最近指出,由于中央政府紧缩信贷,中国的进口需求将会缩减,他预期中国经济的减速将达到50%。
这意味着日本企业很可能面对更严峻的价格竞争。在里昂证券的调查中,这被57%的受访企业列入最主要的障碍因素。要改善目前的处境,日本企业就必须采购更多中国生产的零部件,雇佣更多的中国工程师,以制造出更多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产品。
最艰巨的任务将交给双方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小泉纯一郎都生于1942年,都是各自国家第一批战后成长起来的领导人。他们理当认识到日中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共赢前景,历史仇怨不该永远占据话题中心。
显然,如果日本企业能真正在中国站稳脚跟,就有机会分享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巨大商机。但如果失败的话,谁能保证眼前的复苏不是一个暂时现象呢?
中国需求成为日制造业复兴的救命草?
过去人们常说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日本经济的空心化,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
目前日本国内的新厂建设出现了一个热潮,不少工厂的建设投资都在数百亿日元以上。
小松公司是一家制造建设用机械的大企业,公司总裁坂根正弘最近犹豫不决,他不知道到底把新工厂建在哪里好?去年7月,常务执行董事矶田进对坂根提出要求,迅速进行投资增加日本国内生产能力。坂根当即拍板,决定加大生产能力。该公司的小山工厂生产油压机零件,其生产能力在2003年已经提高了27%,但要在今年需要再提高16%。坂根断然地说:“重要零部件是不能把技术转让给国外的,一定要在日本国内生产!”现在,建厂热潮正在日本兴起。日本企业曾一时大举进军中国,但现在制造业的出现了回归国内新的变化。
回归日本
在综合性设计建筑企业中,现在最忙的部门就是负责建造电子设备的营业处了。
清水建设为夏普建造三重龟山工厂(液晶屏幕),鹿岛为凸版印刷公司建造三重关町工厂(彩色过滤器),业内人均知道电子设备工厂的建造主要靠五家综合性设计建筑公司。不过,最近的工厂建造采用招标的形式多了起来。
此次设备投资热潮是从去年开始的。在过去的10年里,先后在1995年、2000年和去年出现了三个高峰。1995年是缓慢恢复型,2000年为IT泡沫型,现在则是外国需求、数字产品依存型的。这次的特点是日本国内制造业出现了好势头。1月,国内机床订单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9%,从去年9月开始内需量达到400亿日元,已经超过了外需数量。
我们应该看到其背后,有旺盛的中国需求及数字产品方面的好势头。从大量的工厂建设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后,工厂生产能力开始不足,有必要建新厂;再有就是数字产品方面的新厂很多;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已经比较丰厚了。
有一段时间人们曾议论说“应该在日本国内搞研发,去国外进行生产”。去工资比较低的中国投资成为一种流行。但是现在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那种观点了。
“日本制造业的特点是开发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共同出智慧、出力量,把工作干好”,坂根说。但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上野泰也认为,“我们要依赖国外需求的话,就不能不去国外生产”,从分工的角度分析生产的话更有说服力。
生产与开发企业之间的协力,这是日本能够做强做大的根源。时下的汽车产业、数字产业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日本制造业回归现象决不是一时的。
NEC电子公司:
国内设备投资巨大,人员工资费用不是考虑的因素
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真的有那么大的需求吗?真的能收回投资吗?这可是600亿日元的投资,意见上的对立理所应当。
去年11月,半导体方面的大企业NEC电子公司决定在山形工厂投下巨额资本。该公司的重要决策由总裁及事业本部长等十余人构成的“事业战略会议”做出。最初在去年6月开始探讨,是否把200毫米硅片生产线引进山形工厂的。到了9月,公司发现就是引进300毫米的生产线也完全能有收益。
该公司企画本部长山口纯史说∶“以前总是我们第一个投资,把没有什么用的附加功能也都在建厂的时候一起加进去了。现在是三星第一,我们第二。看了人家以后就知道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而且在设备、造价上也能让对方让一些价。”去年9月以后,公司内又争论了两个月,最后由户坂謦总裁拍了板。将近100亿日元投到了清洁室,500亿日元投向了制造设备。
如此巨额的投资能投下去的原因就在于,数码方面的需求日渐高涨。数码家电及手机的低耗电系统均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方面的需求很高。但公司并不能仅仅因此就提前投资,用户得是看得见的。
山口说∶“拿到数十亿日元到100亿日元的订单后,经过详细的分析,我们才下决心投资的。”过去是看到市场上有种需求后就下数千亿日元的投资,而且半年时间就能把投资回收过来。但那个时代有些“异常”。
该公司在投资的思路上十分简明。山口说∶“前道工序在日本国内投资,后道工序去国外投资。”这次在山形工厂的投资就属于前道工序。因为前道工序有化学处理过程,所以投资金额巨大。这方面的投资大了以后,工人工资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在日本国内投资是绝对能有收益的。打包等后工序,由于人工资费用占的比重较大,就可以基本上去国外做。
2003年,公司的设备投资额为1000亿日元,2004年要超过1000亿日元。主要投资都投在日本国内。投资额虽高,但都在流动资金范围内,这个原则是绝不能改变的。去年的营业流动资产是多少?将近2000亿日元。
小松建筑机械公司:
关键部件在日本生产,在中国组装
小松的主要产品是20吨的油压挖土机。这种产品在中国卖的火爆。这不仅是由于中国有大量的超大型项目,在城市重新开发上,也少不了小松生产的挖土机。
2000年小松向中国出口了700台挖土机,而2003年是5400台,增加了7倍以上。今年准备销售7400台-7500台。小松在日本国内的销售量是3700台。
对中国出口的增加,让小松对国内工厂的投资活跃了起来。
1985年广场协议通过以后,小松开始积极地把工厂建到了国外。原只有3家工厂,这以后增加了到20家。在日本国内关闭3家,只剩下了8家工厂。
小松总裁坂根正弘说∶“把泡沫经济时的生产能力比做100%的话,现在也就60%左右。国内的生产能力已从70%降到25%,出口能力在30%的地位上有了些上扬。”但到了现在,对中国出口的扩大使小松的生产能力明显地不够了。
中国的建筑机械总量为8万台。把那些没有多少耐用性的全加进去也不过25万台左右。从日本现有的100万台数量上看,中国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市场。坂根说∶“我们把30%的出口能力加大到了40%,但还是不够。我们要把比率上调到45%或50%。”小松最优先考虑的是投资小山工厂,增加那里的生产能力。小山工厂在生产油压机关键零件,从那里向全世界出口。这部分零件要永远在日本生产,中国等国的国外工厂以组装为中心。坂根说∶“我们不在中国生产关键零件。打破规模生产没有利益,我们也不准备转让技术。”小松现在在日美欧7个国家进行生产,坂根说∶“实际上在日本的生产成本最低,差不多可以和泰国比胜负了。”坂根在去年7月决定通过投资增加产量,他看到了中国、前苏联及中东的需求正在扩大。开发石油资源,伊拉克战争后的复兴,都会给建筑机械带来需求的。
坂根感受到了建设新工厂的必要性。目前小山工厂的生产能力不足,这是有目共睹的。是在小山工厂内再建一栋厂房,还是找个新地方建造工厂?什么时候开工?留给坂根做出最后决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数码家电和中国:
设备投资的两个火车头
此次设备投资的增大有两个背景、三个特点,它与IT泡沫及1990年中期的设备投资扩大有很大的不同。
在设备投资增加的背景中,首先应该看到的是数码家电的迅速普及。“新三大件”是指薄型电视、DVD及数码相机。例如,数码相机的出口量在2002年为2455万台,2004年将达到6090万台。2004年薄型电视的出口量也要比2002年增加5倍。
这样一来,不仅电器厂家,半导体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的生产厂家也开始了设备投资。
夏普投资1500亿日元在三重县建造了新工厂,NEC电子公司投资600亿日元增加了半导体的生产能力,类似的庞大投资令世人注目。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现在中国国内有北京奥运会、三峡工程等10个以上的巨大工程,其中每个项目的事业规模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除了个别的大型项目以外,还应该注目的就是住宅。以前中国人主要是住在政府或国营企业提供的宿舍里,自1998年朱基总理决定进行包括住宅在内的5大改革以后,中国国民开始购买自己的住宅了。
汽车的普及非常快。2003年中国国内汽车销售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5%,达到439万辆。从日本的经验上看,GDP人均产值超过1000美元以后,就会产生私家用车的热潮。中国的私家用车市场现在正火爆。
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必然在钢铁、建筑机械、产业机械、车床、石油化学制品上出现大量需求。这些需求使日本在中国国内的设备投资加大,还引发了日本国内产生出积极的设备投资。
过去人们常说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日本经济的空心化,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中国的发展增加了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
此次的设备投资扩大有三个特点。第一,它基本上是企业自己进行的慎重的设备投资。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战略,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而进行了巨额额设备投资,和目标没有关系的部门则没有投资。在进行新设备投资的同时,旧设备没有被废置,日本的设备使用率在73.6%,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
第二个特点是,它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数码家电及与中国需求有直接关连的制造业加大了设备投资,而只有间接关系的非制造部门的投资并没有受到波及。
第三个特点是,日本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基本上没有发生。日本银行发表的数字是,中小企业中的制造业,其设备投资比去年减少了1.7%。
中国发动了日本经济重新增长引擎
现在日本正在走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后,银行紧缩贷款,又进而造成经济不景气的恶性循环,开始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这个春天对于日本来说,也许是一个长长经济冬天的真正结束。好消息自去年年底就开始不断地传来: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达到7%,是14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长率。对于一个GDP总额接近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这几乎是一个奇迹。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GSFB)3月26日的报告称,日本总体贸易顺差比上年上升52%,达到1.4亿日元,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0%。
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又达到近4.2%。据日本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去年第四季度出口上涨了4.2%,今年的第一季度开始取得对中国出口的少量逆差。中国成长为继美国之后,日本经济非常倚重的第二大“经济明星”。如果说,仅仅依靠中国和美国的景气带动的出口增长仍显非常脆弱的话,日本国内的种种迹象却也显示,日本经济正在起一种结构性的变化。
瑞士信贷的经济学家指出,产业公司大规模的变革所产生的效率,在过去的供过于求的通缩环境下无法显现,但是在现在出口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正大幅显现,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在体现出来。银行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漫长改革后,在小泉政府的强硬命令下,正逐步恢复金融活力。产业公司的景气,失业率的降低(由5.4%降到5.0%),让日本普通工人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长4.1%,消费信心大幅提高,支出增长6.9%。如果出口的齿轮真正释放出内部消费这个经济引擎的巨大能量,日本这列经济列车就会开始鸣笛走上经济复苏的螺旋上升道路。
“未来中国和日本将是亚洲经济的双发动机。”高盛的亚洲经济学家梁红曾经这样预测过。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就日本经济重新增长的内在动力,采访了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津上俊哉(Tsugami Toshiya)。津上俊哉是东京大学法学毕业生,作为资深研究员,除了对日本经济有深刻的了解外,他还曾作为日本驻华大使馆的经济参赞在中国工作近四年,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中日产业互补的秘密
《21世纪》:有一种说法是,中日之间的关系有了实际性的改变。以前日本曾流行“中国威胁论”,而最近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日本的不少产业有实质性的拉动作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机床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华出口,让不少的日本中小型企业转向高增值业务,改变了过去“中国让日本产业经济空洞化”的论断。中日之间的互补关系是否正在形成?
津上俊哉:日本的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年内确实有恢复,比如丰田和日产。汽车产业现在对中国市场感兴趣,主要因为中国可能会成为未来最大的增长市场,所以他们在对中国市场有积极的投资。
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变化。日本曾认为汽车产业做为高增值产业可以留在国内发展的,担心汽车零部件产业搬去中国的话,“最后的宝石”也到了中国。但是现在这种心态改变了,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抓住新兴市场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种心态变化并不仅限于汽车产业,也包括许多其他的机械制造产业。日本国内曾有中国“威胁论”风潮,如果你以前在日本国内有到中国投资的想法,其他人立刻会指责你,说你让日本产业空心化等等。
但现在,很多大企业因为中国的经济良好受益,从而改变了态度。大企业以及一些经营得比较好的中小企业对中国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认为应该到中国去投资。但也有一些中小型企业还是认为中国是一种“威胁”。现在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日本国内有一种两极对立的趋势。
以前中国一直提中日关系的互补性很强,但日本人不相信。2000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量为3万亿日元,而2003年翻倍达到6万亿。在这么高的基础上翻倍是非常令人惊讶了。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出口实际上已经接近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四分之三,如果保持这个速度,五年后,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就是中国。
如果把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算进来,实际上日本去年对大中华地区的出口已经超过了对美国的出口。由此带来的出口量的变化改变了日本企业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中日间的经济互补关系而放弃了“中国威胁论”。目前,日本的钢铁、化学等原材料行业,家用电器、手机等消费材料行业以及建筑机械行业等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21世纪》:您刚才提到过,日本中小企业受所谓的产业空洞化影响,即因为中国经济的低成本优势而受损,他们现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津上俊哉:其实,有许多日本中小企业应该放弃成见,试试所有的方法。
举个例子。就像两年前有一家叫做秋山印刷的企业被来自中国的上海电气收购。他们不被其它企业收购,就会破产。但是当时他们很有心理障碍:怎么会给一家中国的企业收购?但是秋山印刷后来经营成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日本对中国企业的印象。所以,有许多日本企业的债权银行、律师事务所等,都逐步开始把中国企业列入“潜在收购者”名单,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许多饭店、旅游业的从业者,都已经开始认识到,中国内地的富裕阶层会成为他们未来的目标。
中国和日本进行经济的一体化,将会是一个必然趋势。日本许多劳动密集性的工厂移到中国和其它一些较低成本的地方。过去日本本身从欧美这里拿到过许多劳动密集性的产业,现在又流出去了。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经济利益,一定要这样做的。
去年我们曾跟上海市政府谈过秋山印刷这个案例。以前日本公司的采购成本很高、配件成本很高,后来发现他们是从关系企业那边采购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上海电气接手后取消了许多采购合同,将部分采购移到了中国,成本变成了过去的一半。
上海电气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和分销网络,给秋山带了一块新的市场。中国企业从秋山的进口额,2002年是1000万美元,2003年是2000万美元,他们有信心今年会更多。公司价值大幅升值,上海电气也有了很高的资本收益。同时,这一收购也保住了日本的就业机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公司之间互相收购的情况更多。日本资本市场虽然低迷,仍能起到很好的资源分配作用。
公司大改革
《21世纪》: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指出,日本公司在过去两年内的大规模变革也会成为日本经济实质性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您是否能够谈谈这些方面的情况?
津上俊哉:举一个例子,松下电器曾经大规模地降低工资成本,裁员,调整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职员工资。虽然引起很大不满,但是松下电器顶住了压力,做下去了,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第二,许多公司的经营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把赢利好的子公司放进母公司,把赢利不好的子公司剥离出去。这样减少了亏损的业务,增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还有变革事业本部,变回垂直管理的方式,减少了业务的复杂性,提高了效率。
日本很多公司在变动,许多公司打破了过去的职业终生制和论资排辈等,但是也有不成功的例子。业绩报告的制订似乎很容易,但是真实执行起来效果如何,还取决于每个公司的公司文化等因素。
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一直不能解决大债务、大设备、大人员三个问题,造成严重的成本居高不下问题,而且直接影响雇佣关系。
2000年到2002年,日本公司的经营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开始大规模裁员和降低固定成本。
日本经济在没有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恢复,这是第一次,以往都是在政府帮助、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好转。这对本次复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公司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等,开始更有效率和活力。
而且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抱终生雇佣制的梦想,这促使日本的职业文化越来越西化。同时国家对失业人员的帮助也比较大,国家的失业保险金和补助金等可以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的调整。
银行业改革成效显著《21世纪》:银行业的变革将会为未来的日本经济复苏提够足够的“血液”,目前日本银行业改革方面,比如对互相持股、不良贷款过高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津上俊哉:主要是小泉内阁对解决日本的金融问题下了非常强硬的命令。相当于中国银监会的日本金融厅曾非常明确地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指标,一年内会几次去银行实地考察。如果不良贷款减少不了,或者是资金充足率不够,整个银行的管理班子都可能被裁掉。严厉措施促使银行管理人员对整个银行的业务进行调整,不良债务因而大幅减少。
日本从1996到1997年开始解决财团与银行的互相持股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有不少财团因本身业绩不佳而出售了在银行里的持股,以期改善业绩。同时因为股票的波动很大对公司资产有很大影响,日本金融界开始有意识地降低证券资产在整个公司资产中的比重。
银行的经营态度也变积极了。银行非常需要新业务带来新的利润,例如许多个人银行业务的手续费利润比较丰厚,现在是各大银行的重点业务。
以日本第四的UFJ银行为例,他们最近把中国总部从东京移到了上海,这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中国总部搬到上海以后,就可以更好服务目前一些在中国经营的日本企业。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吸引中国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发展中国本地业务。经营模式的改变非常重要,这已成为一个趋势。因为日本银行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所有的日本银行都把中国市场看为他们未来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UFJ银行在上海的分行每天都有新客户,业务增长非常快。以前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有些企业很有前景,有贷款需求,但是日本总部往往审批不发贷款,造成业务流失,现在有了改善。
但是日本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质量还不清楚,还需要日本银行充分地做好本地化,与中国银行业联盟,转变经营模式。
削减坏帐方面,有大额债务的企业,例如流通业及建筑业,受泡沫经济影响最大,有许多的贷款坏账,又不能一下子关闭这些企业,所以这些不良贷款还需要继续解决。
但是有些大企业的经营状况略为好转时,都在非常主动的削减债务。许多公司把缩减贷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日本银行现在情况与中国不同,基本上是零利率。但贷款总量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
现在日本正在走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那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后,银行紧缩贷款,又进而造成经济不景气的恶性循环,开始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日本经济的引擎已经开始发动,会继续快速发展。
日专家预测中国持续高增长将带动日本经济走好
日本共同社近日刊载住友信托基础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伊藤洋一的文章称,从中期来看,日本经济正在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最近的股市上涨正“预言”着这一时代的到来。
文章称,日本经济从上世纪的90年代到21世纪初经历了艰难的调整期之后,现在正在重新以一种良好的形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第一,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国一直保持着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日本则在中国的发展中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作为日本的出口市场,中国较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之前,印度经济也在急速发展。在亚洲这一当今世界经济成长中心中,日本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在数码照相机、DVD等日本具有优势的数码家电领域,将成长为今后世界经济中将一个极其广阔的领域。日本在该领域拥有突出优势,其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想追赶上并非容易之事。这一事态与上世纪的80年代称霸世界经济之时日本的汽车制造技术在世界首屈一指的状况十分相似。
第三,目前从世界经济总体上看,感觉并没有发现经济不景气的地区。包括美国在内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经济状况良好。欧洲大陆诸国也露出经济复苏的迹象。同时,笔者十分赞赏总计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曾达到10%左右的高增长率,并认为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综观国内,日本的产业生产性正在缓慢上升,并将迎来了年轻人充满物欲的年代。在如今并不活跃消费市场,今后很有可能将出现好转。加上外需如果再拉动内需的话,日本经济的前景还是相当光明的。
股市的行情势头看好。值得关注的是股价的上升是世界性的现象。这意味着世界整体经济也出现过剩流动性,且进入了好转的状况。
经济时评:日本经济复苏托福中国市场
最近几年来,日本国内各种媒体到处充斥着“中国是日本通货紧缩的根源?梗?“人民币升值论?沟鹊龋?似乎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源于中国。但是本文根据大量数据表明,出口增加是日本2001年以来景气恢复的牵引车,而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的最快、其贡献度最大,也就是说正是中国在牵引着日本的经济复苏。
日本经济在2002年1月到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短周期的谷底,之后走上了经济复苏的道路。日本的这次景气恢复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景气上升呈波浪式、复苏乏力、缺乏真正的经济高涨。在复苏过程中,从2002年末、2003年初开始复苏的脆弱性明显表现出来。由于伊拉克战争和石油涨价、非典、日元对美元升值、冷夏等等原因的影响,使日本经济复苏出现了波动。在此期间,景气一致指标、生产指数、设备开工率、第三产业活动指数等等都有些下降或停滞,而失业率、企业破产数却有些上升,直到2003年秋季由于上述某些因素消失,才再次出现了持续复苏的势头。第二,景气复苏呈外需主导型。日本内阁府在2003年“经济财政白皮书?怪兄赋觯骸翱?始于2002年初的这次景气恢复的契机是由出口增长带动国内生产?埂T诟冒灼な榈耐臣谱柿现锌梢钥闯觯?2002年实际GDP增长率为0.1%,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贡献度高达0.9%,而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贡献度为-0.8%,这就充分说明了外需即出口增加在整个景气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它的大幅度增加抵消了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下降。在2003年折合成年率的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率2.9%中,出口的贡献度为1.3%,将近一半,在折合成年率的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长率3.0%中,出口贡献度为0.7%。同期,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的贡献率分别为1.3%和2%。这说明在2003年上半年出口的贡献度依然保持了高水平,而设备投资的贡献度逐步增大。因此,日本内阁的竹中平藏大臣在2003年12月19日向阁僚会议的月例报告中,认为设备投资增长和出口增加牵引了这次景气上升局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这次日本景气恢复呈现为出口主导型上升局面是妥当的。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日本贸易统计,2001年日本的出口总额为48.97万亿日元,2002年为52.1万亿日元,增长了6.39%。这样的高增长率确实对日本2002年走出衰退起了很大作用。再具体地分析,在2002年对华出口增长了32.3%,对美出口增长了1.1%,对欧盟出口下降了1.89%。美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对象国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30%下降到28.54%,第二大出口对象的欧盟所占的比重由16%下降到14.71%,第三大出口对象的中国却由7.68%上升到9.56%。这就是说,在2002年日本出口6.39%的增长率中,对中国出口的贡献度最大,为2.48个百分点,美国只有0.3个百分点,而欧盟则为负0.3个百分点。
在2003年日本的出口遇到了日元对美元升值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元兑美元的比价2002年度为1美元兑换121.94日元,进入2003年后升值到120日元以上,大致在117日元左右徘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对美国的出口,2003年较之2002年下降了9.82%。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对欧元相对贬值,拉动了日本对欧盟的出口。在2002年日元兑欧元的汇价是1欧元等于120.84日元,自2002年底以来日元对欧元经历了一个贬值过程,2003年6月甚至达到1欧元兑138.12日元。因此,日本对欧盟的出口一直处于增长之中,2003年日本对欧盟出口增长了8.96%。在2003年日本的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尽管日本对东亚各国(地区)出口受到了日元升值的影响,但日本对华出口依然大幅度地增长了33.3%。以上所述对不同国家(地区)出口增长率的差异,导致了日本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在2003年,日本对美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4.58%,欧洲稍有上升恢复到15.3%,中国所占比重则大幅增加到12.16%。
在2003年,日本出口虽然受到了伊拉克战争和石油涨价、日元兑美元升值和SARS的影响,但是由于欧盟、亚洲特别是中国进口的拉动,日本出口依然增长了4.71%。其中,对中国出口的贡献度为3.18个百分点,欧盟为1.32个百分点,美国为负2.8个百分点。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出口增加是日本这次景气恢复的牵引车,而出口地区结构中又是向中国的出口增长最快、贡献度最大。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从日本的这种巨大的进口吸引力呢?从具体原因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入世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度,日本在华企业扩大生产导致了设备、零部件、原材料从日本的大量进口等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从日本大量进口货物还是由于中国的高增长和大市场所致。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中国的GDP达102397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01年增长了8%,2003年进一步达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9.1%。这一高速增长除依靠外需的支撑外,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是其形成的基本力量。2002年中国的国内资产投资较上一年增长了17.4%,2003年1月至11月较2002年同期增长了29.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2002年较上一年增长了8.8%,2003年1月至11月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8.9%。强劲的资本品和消费品需求除对GDP增长做出贡献外,也为进口国外商品包括日本商品提供了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高增长和大市场成为拉动日本景气复苏的强大牵引车。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作“中国因素?沟淖饔谩W詈螅?我想引用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津上俊哉在2003年12月9日发表的“对华出口的急剧增长说明什么??挂晃闹械囊痪浠白魑?本文的结束。他说:“日本现在正处于‘中国特需’‘托中国的福’的状态?埂?(网易)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