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源之争“东海事件”曝争夺内情
【万维读者网】争夺东海油气资源只是一个小小插曲,中日之间对于石油的争夺事实上已弥漫到世界上每一个新发现油田的地方。
背景新闻
日前爆发的“东海事件”,将中日两国均不刻意渲染的“能源之争”彻底暴露于世人面前。事实上,中国和日本在东海油气资源的争夺和纠纷只是这两个亚洲能源最大消费国在全球展开激烈争夺的一个缩影。
自从5月末一家日本报纸报道我东海“春晓”油气田动工的消息后,日本媒体就好像炸了锅一样,开始铺天盖地地批判中国,几乎一夜之间,“中国威胁论”再度甚嚣尘上。
中日之争弥漫全球
争夺东海油气资源只是一个小小插曲,中日之间对于石油的争夺事实上已弥漫到世界上每一个新发现油田的地方。
北方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三,加之中俄之间有着长达4000公里的边镜线,历来被视为是中国最为理想的石油供给国之一。就在“安大线”有望破土动工之际,求“油”若渴的日本突然半路杀出,以志在必得之势,从政治、经济、传媒、民间等各个层面对俄展开了强大的公关攻势,硬是将“熟饭做成了生米”,把大局已定的“安大线”给搅黄了。
此外,在中国的石油战略中,北非已被放在了第三位。非洲石油的储量不足中东地区的1/6,但石油含硫量低,很适合加工成汽车燃油。为了实施中国的石油战略,中石油公司高层奔赴苏丹,分别与苏丹能矿部、财政国民经济部签订了富拉-喀土穆石油管道项目、喀土穆炼油厂扩建项目和组建中苏物探合资公司等3项正式协议。
与此同时,日本也已开始同中国争夺北非。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称,将在今后5年无偿向非洲提供总额10亿美元的帮助。日本同时保证:放弃对非洲等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日本媒体认为,小泉对于非洲的“感情”突然增温,主要是看中了非洲大量未被开发的石油资源。
由于中国具备脱硫装置的石油冶炼设备不足,使中国无法提高含有硫磺成分较高的中东产原油的进口比率。但随着沙特阿拉伯石油和矿业资源大臣纳伊米今年4月访华,双方就扩大中国福建省炼油厂的高硫磺原油处理能力项目达成协议,这将可能导致中国扩大从中东的进口,从而与日本展开更激烈的竞争。
在伊朗,在里海,在中亚,目前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中国人和日本人几乎是如影随行。就连泰国刚刚提出的“克拉运河”方案,中国和日本也立刻摆出竞争的态势。
能源外交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仅为百分之一点五。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日均549万桶,超过日本的540万桶,已取代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加强,日本人的神经渐渐被扯紧。因为在能源问题上,日本与中国有着最为直接的利益冲突,这个冲突近年来得到突出体现。
日本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此后,日本决定实施能源多样化方针。同时,为了摆脱对于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日本还实施原油来源多样化战略,在新发现油田的地区如西西伯利亚、里海、中亚、北非等频频发动“能源外交”。
但种种努力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2000年度的数字显示,日本石油进口总量为2.5亿吨,对中东的依赖程度高达87.1%.这样的能源结构极为脆弱。的确,日本一直在推进节能和寻求替代性能源,但能源总需求的一半还是依赖石油,而且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丝毫没有降低。
日本为获得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已成为其首要的国家战略诉求。而现在中国强劲的石油进口需求无疑对它的这种战略造成了严重阻碍。
“零和”游戏
中日石油资源来源渠道具有惊人的趋同性。目前,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分别占到两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0%和87%,且均经由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到达两国。有限的选择,总让两国在具体问题上纠缠不清。
以“安大线”、“安纳线”为例。北方俄罗斯丰富的石油资源共同吸引了中日双方的注意,双方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架势相互争夺。而面对需求方的“争先恐后”,俄罗斯待价而沽,虽然最终方案仍无定论,但中日双方却因此而心生芥蒂。
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日双方都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如: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方面,中国曾邀请日本参加,共同开采,但遇到日本拒绝。而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方面,日本也曾建议与中国携手,但中国没有给予积极回应。
分析人士认为,在战略意义上,日本视能源供应为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遏制中国的能源供应,就能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制造最大障碍。而且在一些日本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上,不存在平等的伙伴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或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么是主人,要么是仆人,因此,在关系到国家利益的资源争夺上,日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
此外,这种争夺跟双方对石油和天然气安全的特殊看法很有关系。双方政府都把它看成战略安全,这种安全都必须由政府直接控制,通过国有公司去海外投资,掌握能源供应。如果这两个国家争夺的目标相同,冲突就自然发生。
未来的模式
虽然中日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难以避免,但这种竞争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且从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节能等在内的“大能源”的观点看,中日在能源问题上完全可以做到“合作大于竞争”。
比如,泰国一直想在马六甲海峡以北、泰南中南半岛陆地最窄处的克拉地峡开凿运河,直线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从而使油轮能从泰国西海岸的安达曼海经由运河直达太平洋海域的泰国湾,以取代马六甲海峡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贸易枢纽的地位。中日两国有识之士认为,中日两国在克拉地峡方案上,应该进行合作,如果中日双方合作将是最大的双赢结果。
中国进口石油的40%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线,日本进口石油的80%以上也要通过这条运输线,中日有着共同的运输安全利益。近年来马六甲海域海盗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堪忧,如2001年在这一带发生了600多起海盗劫船事件,经济损失100多亿美元,共同维护石油运输线安全也应成为中日加强合作的一个紧迫课题。
如果说在油气资源供应方面竞争是主流的话,在“如何使用能源”以及开发可再生能源方面中日则有着十分广阔的合作空间,而且关系到中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利益。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其煤炭进口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1/4,中国也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煤炭供应国之一,同时燃煤是中国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如果日本向中国积极转移其先进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不但可以促使中国更多使用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从而减轻与日本在石油供应方面的争夺,也有利于保护包括中日在内的亚洲各国共同家园的清洁。
天然气、核能等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中日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日本核电设备制造技术也堪称世界一流,中国已有的核电站中就引进了日本的设备和技术,今后中日在核电开发、核电安全、核燃料处理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和则两利,斗则双伤”,安大线、安纳线之争已经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对照的是,有消息说俄罗斯与德国已决定明年开始建设一条从俄罗斯西北的维堡跨过波罗的海通往德国的石油管道。与长年犹豫不决的俄罗斯东线管道建设相比,俄罗斯西线管道建设的决策和计划何等迅速果断,生动地显示了一个联合的地区与一个不能联合的地区的“软实力”对比之悬殊。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