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利益诱惑下 中国贪官不惧断头台
【万维读者网】8月28日,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丁鑫发被免职,成为全国第一个被立案审查的在职省级检察长。而此前,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绥化市委书记马德等一批涉嫌腐败的高官纷纷落马,今年以来,多名副省级以上官员被查处。“当官成了风险职业,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套进去了。”一些官员发出这样的感叹。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人挥之难去的情结,官员如何变成高风险职业?风险高在哪里?昨天,法制晚报记者专访了著名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先生。
众多掌权者 不懂风险常识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现在,有些官员认为,当官成了风险职业,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李永忠(以下简称李):权力必须成为负担,当官就应该有风险。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责任越大,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很多掌权者不理解这个常识。
法晚:为什么会对此长期不理解?
李:一是受前苏联“等级授职制”权力授受模式影响,不少干部只知权力来自上级,眼睛只盯着上级,就会规避风险,使权力成为一种乐趣;二是我们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体制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权力牟利空间加大而制约欠缺,权力失控成为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慕马案”引发17名“一把手”落马,也证明了风险增加;三是《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及“官员问责”制的完善,让五百多万名公务员,特别是几十万县处级以上干部感到压力、负担,在某些追求升官发财的人眼里,当官的风险自然加大了。
法晚:风险主要表现在哪里?
李:一是查案力度加重,以前不易发现的问题逐渐被暴露。例如,个别省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的腐败问题被曝光。二是监督力度加大,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不断显现。三是群众对腐败现象的揭发检举热情不断高涨,那些收受红包、买官卖官、办私事牟私利的人越来越难以藏身。
巨大收益 诱惑贪官“前腐后继”
法晚:为什么各地的跑官卖官现象严重?
李:秦朝的吕不韦曾就投资商业和投资权力的获利比做过深入探讨,关键就在投入产出比。贪官热衷跑官,就因他只需向领导进行少量投资,就可通过升官实现巨大产出。在目前的体制下,部分官员掌握了过多的资源分配权,权力集中并缺少制约,一些官员就利用权力牟取巨额利益。
例如,马德受贿的2385万元,绝大部分是其任绥化市委书记的22个月中收受的,平均月进百万,日进3.56万元。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300%利润就不怕上断头台,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买官卖官者衡量风险收益比后,就敢飞蛾扑火,纵身一搏,所谓“前腐后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法晚:跑官卖官的危害在哪里?
李: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一些干部的主要精力用在跑官上,耽误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形成恶性循环。马德虽只是个案,却反映出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已恶化到什么地步。官场环境和自然环境一样,一旦遭到严重污染,恢复就很难。在恶化的官场中,“潜规则”会慢慢战胜“明规则”,官员“久入鲍鱼之肆不觉其臭”,坚持操守者成了异类,遭到排挤、打击,甚至“逆淘汰”。
双“金字塔” 造成权力监督无力
法晚:因腐败落马的官员有没有共同特征?
李:因腐败落马的官员,大多处于资金、物资、权力资源密集区,这几乎已成为腐败的一个时代特征。
法晚:造成官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李:应该说,我们的权力架构设计还不科学,基本是“前苏联模式”:权力架构呈“金字塔”形,对权力的监督也呈“金字塔”形,这种架构要么低效,要么无效。历史已证明,权力架构呈“金字塔”形,监督就必须呈“倒金字塔”形。
法晚:你怎样理解“制度反腐”?
李:我们的反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运动反腐,当时,对腐败问题,毛泽东同志觉得,没有战争只有靠搞运动解决。频繁的运动确实解决了党内的一些腐败,但冲击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成了致命伤。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搞运动,但对制度反腐,达成共识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领导人的权力反腐。权力反腐的好处是便捷,弱点是随意性大。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