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委选举:“和”与“战”的十字路口
【万维读者网】《华盛顿观察》周刊第44期徐琳报道,距离台湾“立法委员选举”仅剩不到5天的时间,泛蓝、泛绿的候选人纷纷使出浑身解术拉抬声势,执政党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虽然不在候选名单上,但为了绿营能在“立法院”拿下多数席位,创造总统府、行政院、立法院上下一气的执政优势,身为台湾领导人的陈水扁也不落人后地频频开腔,制造话题,包括2006年“公投复决新宪”、将驻外代表处从“中国/中华”更名为“台湾”等等,就盼在2004年12月11日的立法委员选举中能为民进党候选人多拉一张选票。
专家预测:泛蓝、泛绿谁过半?
“我认为蓝营在这次立法委员选举中可能获得多数席,但泛绿阵营可能会掌握实际运作上的多数(working majority),”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中国政治研究教授爱德华·费理曼(Edward Friedman)如此分析道。
由于这次选举中有一些以无党籍身份参选但倾向绿营的候选人,他们当选很有可能会为泛绿阵营带来实际上的多数。
在华府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交流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于12月1日举行的一场座谈会上,美国学者们对台湾这场紧接着总统大选的立法院选举是否会更加巩固泛绿的执政优势,纷纷做出了预测。费里曼教授也提出了他的解释。
“泛蓝仍会掌握多数席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中国因素的影响下,泛绿将无法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其次,台湾人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得泛蓝占优势,”费里曼分析道。
美国南加大(USC)国际关系副教授丹尼尔·林区(Daniel Lynch)虽不愿公开预测选举结果,但也对“泛蓝过半”和“泛绿过半”这两个大选结果提出分析:
“泛蓝若掌握多数席,可预见的是,美国将有更大胆的动作抑制陈的言论和举动;而大陆方面将会等到2008年的‘总统’大选再作打算,所以两岸可能继续目前的政治僵局,”林区教授指出,“换言之,泛绿过半,可能会变为陈水扁手中的政治筹码,以之迫大陆坐到谈判桌前的唯一机会了。”
林区的分析也得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亚洲研究部副主任戴维·布朗(David Brown)的认同:“就像尼克松总统当时占据有利的位置,展开和中国的谈判一样,泛绿若能过半同样也会给予陈水扁一个机会与中国对谈,”布朗教授指出。但他也警告道:“可是,这并不表示陈水扁就会愿意与大陆重启谈话。”布朗对此次选举结果的预测是:泛绿会以微弱差距取得多数(marginal majority)。
费里曼教授认为,国民党若失去在立法院的多数席位,很可能势力大幅消弱,甚至面临“亡党”的局面。不过费里曼也特别指出,“国民党若真的失势,导致民进党一党独大,对台湾而言并不是好事。”他认为陈水扁虽是一位精明的国内政治家(shrewd domestic politician),但在对外因素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却欠缺良好的评断和反应。
“宪改”有多大难度
但布朗教授也指出,就算泛绿过半也不代表重大的政治变革就一定会出现,“根据‘立法院’最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未来‘立法委员’要‘修宪’的门槛很高,就算泛绿有过半席次也不够。” 台湾“立法院”在2004年8月通过了历史性的“宪法”修正案,条文中指出,未来“立法院”可以提出“修宪”案,但需四分之一委员的提议,四分之三出席,出席委员四分之三决议之后,再交由公民投票复决,还要得到一半以上公民的同意,才能正式通过“修宪”案。
这项正式将“公投立法”的“宪法”修正案于8月间会在泛蓝占多数的立法院通过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初泛蓝阵营在民意驱动下,不得不转而支持民进党的此项提案。在被问及2006年陈水扁若真要实行公投复决新宪,泛蓝会不会再次“阵前倒戈”时,布朗教授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做出这样的回应:
“政治精英彼此达成共识,是令人忧心的事(elite consensus is worrisome),”布朗评论道,“到时就看民进党醒悟到国民党的做法时,会如何回应了。”
华府智库中同意这派论调的还包括保守派智库的龙头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会中代表立场倾台的传统基金会出席的高级研究员费浩伟(Harvey Feldman),批评起陈水扁提出的“2006公投新宪”比起毛文杰、卜大年等人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陈的宪改声明)我只能以‘小题大做(Hoo-Ha)’来形容,”费浩伟如此说道。
他表示台湾的“宪法”早在90年初期就以经做过大翻修,民意代表中也不再有代表“沈阳、”“成都”这种不符现状的情况存在,其实已无再修的必要。但同时,相较与会的其他几位如卜大年这类从美国政府和军方角度为出发点的学者,费浩伟“不论如何,誓保台湾”的立场也显得格外突兀。
2006:两岸军事冲突底线年?
“我相信宪改会是两岸冲突的‘红线(Red Line)’,” 国防组织公司(Defense Group, Inc.)情报研究和分析中心(Center for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Analysis)副主任毛文杰回答《华盛顿观察》周刊记者提问时表示,“因为宪改代表的是‘法治上的独立(judiciary independence),’而不仅仅是口头宣布主权独立而已。”
毛文杰说,他每晚都看华盛顿地区的华语新闻,他发觉到在台湾的电视新闻节目上陈水扁“天天都在宣布独立,”不时做出 “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等等声明。若“陈宣布台独”就是红线的话,则两岸早就打起来了!
“2006年是值得好好注意的一年,”毛文杰(James Mulvenon) 在参加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日前举办的一场讨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圆桌会中做出这样的分析,“陈若真的如其所言,在2006年实行宪改,等于是给了中国一个理由攻打台湾。”毛文杰强调,大陆高层不论是谁当领导,都是以维持既有政权为最高原则。因此,打不打台湾已经不是问题,而是“何时打”和“怎么打”的争议。
“我个人不太相信所谓的‘红线’说法,” 美国国防部前中国科科长,现任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卜大年(Daniel Blumenthal)在回应《华盛顿观察》周刊记者的提问时,对台海形势显得相对乐观,“毕竟,对大陆而言,红线总是不停在改变。例如在92年美国售台F16战机,本被视为超越红线,但随后两岸谈判反而出现转机(即92汪辜会谈)。”卜大年也表示,他认为陈最近的言论不过是民主制度下,政治人物抛出的选举语言。他相信陈水扁还是会谨守他在两次就职演说中对美提出的保证。
美国陆军战略学院(Army War College)战略研究所(SSI)副教授安德鲁·史考贝尔(Andrew Scobell)也对记者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中国国内已有很多需要严之以对的难题,可是,大陆近来越发觉得台独活动已经到了无法办法遏制的地步。在此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使用“夺取(capture)”的手法。
“但中国高层一直以来认为中美双方在台海问题上有‘动机上的不对称(asymmetry of motivation),’这是中方一个不正确的印象,” 史考贝尔如此分析道。他表示大陆若相信中国比美国在台湾议题上更有决心、更愿意做牺牲,是错误的认知。换言之,史考贝尔在暗示,美国有可能出兵保护台湾。
“美国政府应该一再强调,只要两岸任何一方用非和平手段改变海峡现状,美国将会比照联合国宪章第7章所示,将之视为破坏区域和平安全的行为,”费浩伟说道。他认为美国出兵保台对美国而言尤其有“十分巨大的重要性(apocalyptic importance)。”美国若不保卫台湾,任其“自由民主付诸东流”,将难向日本、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交代,“美国应该表明、也已经表明了其立场。”
刚离开布什国防团队的卜大年不望强调美方希冀台湾能够大幅提升战斗力的期望,“历史证明,两岸的外交突破通常是伴随着台湾在国防实力上的重要飞跃,美售台F16即是一例。” 卜大年并表示:“威慑(deterrence)战略还是美方应对中国的主要策略。美国也应该使出所有能运用的影响力(避免冲突产生),毕竟中美若真的干戈以对,对各方都会是灾难一桩。”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