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以经促政”是两岸解开争端的“金钥匙”?

www.creaders.net | 2005-06-21 22:05:34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经济能塑造政治,我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台海两岸也是这样想的。”美国外交政策研究协会(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古孟德(Terry Cooke)说,“台湾方面认为,它在经济上仍然领先于大陆,而自己则能通过和大陆的经贸联系,缓冲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压力;大陆希望以自己巨大的经济规模将台湾整个融到大陆的经济中来。”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5年第22期李焰报道,自连、宋“登陆”之后,台海两岸的经贸往来越发红火起来。台湾水果零关税向大陆出口的热潮还未退去,开放大陆同胞台湾旅游又成为新的看点。即使放下这些新近的发展不谈,目前两岸经贸往来规模也十分可观。截至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累计达4046亿美元。同时,台商投资项目累计达64626项,合同台资额799亿美元。于是,“以经促政”成为两岸是否能突破政治分歧的新思维。

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美国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台湾问题专家任雪丽(Shelley Rigger)针对古孟德的主张向《华盛顿观察》周刊举出了反例:“台湾的经济发展深深嵌入大陆是一回事;但这对于能最终完成政治统一是另一回事。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就是一例。尽管二者经济上的联系如此之多,但是政治上还是相互独立的。”

全球化诱发两岸经贸互动

“两岸的贸易中,全球化是让二者相互依存的核心动能。”古孟德在美国企业研究会(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2005年6月15日的讨论会上说,“两岸有天然的经济互补性。1980年代初期,台湾开始向大陆转移轻工业的生产,加速了台湾向IT产业的转形,并迎来了90年代台湾IT的黄金时期。虽然政治关系的不稳定使之后的两岸经贸往来受到限制和影响,但是台面下的贸易在过去25年来从没有停滞过。”

以IT业为例,古孟德分析说,台湾的IT制造商们并没有权力自己决定产品元件的生产地点,而是要和他们在欧美的合作伙伴?D?DIBM、戴尔等公司商量。而全球化的经济逻辑则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国大陆。从2001年开始,在IT产品愈吹愈烈的外包风下,世界资本开始向中国转移,而台湾则成为其在大陆市场寻找合适切入点的贸易中间人。最近一两年中,台海政治交恶,香港更多地担起了两岸贸易、金融往来的协助作用。

“将两岸经贸往来放到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任雪丽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现在,不仅仅是两岸关系在变,而是整个世界都在变。当中国成为国际经济中一个活跃的亮点时,全世界都想和中国人做生意。大陆并没有将台湾商人‘硬拽’过来投资,而是台湾人在全球争夺中国机遇的时候占据了文化、历史和地缘天然的竞争优势。因此,它能把握住这个机遇在竞争中取胜。”

然而,经济上的双赢并不代表二者在经贸优势中平分秋色。古孟德说:“两岸使用的经济模式不同。大陆的经济主要是依靠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高,但收益少的产业。而台湾几十年来一直在向低成本,高回报率的产业靠拢。因此,它不仅能在两岸经贸往来的文化氛围内处理得更得心应手,而且也能在商业氛围中处于领先地位。”

古孟德的言外之意是,作为经济上起步较晚的小弟弟,大陆在试图模仿台湾5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大陆在也开始在海外投资,花很多钱收购外国的大企业,为自己打名气。然而古孟德觉得以大陆目前的经济模式看,这样的投资举动还不够成熟。

“经济热” 背后的各行其是

“政治和经济是否能相互影响,关键点是看二者以何种方式相互渗透。”古孟德说,“传统意义上,经济互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决策者的主张,使他们放弃所谓的政治平衡。但是,经济可以一点点渗透入政治关系之中,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孟德认为,既然全球化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引擎,它也是两岸未来“以经促政”的决定因素。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两岸地方官员最能切身体会到双方贸易关系的深度,从而向上影响国家级政治家的决策。由下而上,隔海相望的两大政治阵营其实都在感知这种经贸往来对台湾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在此问题上相对保守的任雪丽却说:“到目前为止,台海关系的研究中还没有哪种模式能说明:紧密的经济往来能够有效抑制政治争端。人们并不知道经济联系重塑政治想法的可能性。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棘手的话题。”

“经济互动并不一定会实现政治统一,但应该是让台湾人对大陆形成正面印象的最好方法。”她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采访中,对“以经促政”仍然采取积极的态度,“长远而言,两岸要达成统一,必须有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命运感。因此,多做两岸互利的事总是有好处的。”

说起美加之间经济联系紧密,而政治上始终相互独立的例子,任雪丽一方面强调,她主要是为了说明经济并没有左右政治统一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承认台海和美加之间存在历史的差异。

“无论如何,台湾人现在还使用‘中华民国’这个说法,大陆和台湾在历史上曾经统一过。而美国和加大拿自从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各自独立之后,再也没有在一起。”她说。

任雪丽认为,“台湾人有这样的心病,与大陆在经济上走得过密,会让台湾经济最终失分;如果不与中国经济走近,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只能让自己边缘化。中国大陆的实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它每一天在每个地方都在不断发展。隔海相望的台湾能做什么?我觉得台湾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和对岸零接触,或是最小限度的接触?D?D也就是绿营推行的战略?D?D不是长远之计。”

“民主”和“台独”不可兼得?

“台湾并没有一套明确的两岸政策。”任雪丽指出,“如果说大陆在两岸问题上只有一个声音的话,台湾就有2300万个声音。这也许是民主制度一个弱点:发言的人太多了,主意太多,反而无法达成统一的政治战略。尤其在长期而言,即使陈水扁和他周围的人有一套战略,但是他们也无法真正执行,因为反对意见总是此起彼伏。”

因此,共和党众议员吉姆·立迟(Jim Leach)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独立和民主”,台湾只能要一样,无法兼有。

任雪丽说,值得注意的是,泛绿阵营中,虽然为数很少的“极独派”叫嚣的声音高,但民进党的主流意见非常不同,他们只是想尽量拖延大陆的统一进程。“拖延(Stalling)”是其战略的主要内容,同时寻找让世界接受自己的机会。“拖”的目的在于,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他们希望台湾最终会有机会实现“台独”。因此,每当大陆号召和台湾进行接触、谈判时,他们总是选择对岸能接受的最低限度进行接触,为的是争取时间,等待(他们希望的)世界局势的变化。

“泛蓝阵营也相信‘拖延’战术,但是在和大陆的接触中更加积极,能创造出好的政治成果。”她作了这样的比较,“基于此,他们选择了‘登陆’。连战的访问更多的意义是象征性的,但是对于降低台海紧张局势非常有用。宋楚瑜的访问才更加有政治野心。他在大陆时讲了太多‘友好’的话,以至于损害了他在台湾岛内的威信。”

即使存在这样的“民主悖论”,但是台湾的政体却始终能为它赢得美国的支持。

“美国政府的一个政策是在全球推行民主化。”任雪丽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当一个民主制度被建立后,美国人希望能看到它的成功和繁荣。但是,美国也深深理解台海关系在微妙变化中。美国处理这一困境的方案是,坚持无论两岸达成怎样的协议都必须得到台湾民众的支持。”

她认为,“美国人不反对统一。美国的想法是,任何结果都可以,只要台湾人民答应。美国反对动用武力强迫台湾人民接受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因此,你可以说美国也在实行‘拖延’战略,因为目前两岸还无法在谈判桌上达成共识。”任雪丽最后总结道,“但是如果将来有这样一个协议?D?D两岸民众都接受?D?D我相信美国政府会如释重负,为台湾海峡的战争危险降低而高兴。”
   0


热门专题
1
AI
6
万维专栏
11
以哈战争
2
大S
7
洛杉矶大火
12
巴黎奥运
3
川普
8
叙利亚
13
三中全会
4
俄乌战争
9
苗华被抓
14
中共两会
5
中美冷战
10
美国大选
15
台湾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