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马英九大胜 当选国民党新主席

www.creaders.net | 2005-07-16 08:24:25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BBC驻台北特约记者杨孟瑜报道,中国国民党周六(7月16日)举行党主席选举,投票结果在当地时间晚间揭晓,马英九当选新任党主席。

国民党周六(16日)在全台各地设立601个投票所,供104万5000多名党员投票,选出新任党主席和党代表。

这是国民党创党117年以来首次有“两人竞选”党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台北市长马英九几乎势均力敌,选情空前激烈。

投票时间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随后开始计票,到晚间9点多,计票结束,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宣布,马英九得375056票,王金平得143268票,马英九成为国民党新任党主席。

而在开票统计确定前,晚间7点多,王金平见票数相差太悬殊,先致电马英九恭贺对方当选,随后在总部发表谈话,承认败选。王金平说,“将追随连主席,成为国民党的终生义工”。

对王金平此话,媒体大多认为他是“婉拒”留任国民党副主席。而王金平发表简短谈话后,并未接受媒体提问即离开。



(中国时报电子版图片:马英九王金平投票)


令各方颇感意外的是,马英九在此时赶到,要向王金平致意,但王金平正好驱车离开。马英九在各媒体的包围询问下,表示他是要向王金平表达,“国民党没有分裂的本钱”,他希望“王马共治党中央”,一起为国民党共创未来。

马英九重申他竞选期间所提的,要邀请王金平担任首席副主席。离开王金平竞选党部之后,马英九才赶到自己的竞选党部,向守候已久的民众和媒体发表胜选感言。

没有一般胜选后的兴奋表情,马英九发表谈话时反而显得相当谨慎,感言中并多次感谢现任党主席连战对国民党的贡献。


连战投票


将交棒的现任党主席连战,在选举结果揭晓时并不在台湾,他白天投完票之后,搭机经日本赴美国参加世界民主联盟党魁大会。

而连战上午投票时,显得心情愉快,并应媒体们的要求以各个角度让记者拍照,他形容是以“办喜事”的心情来办国民党主席选举。他也以“虽然天气炎热,但出来透透气、吹吹风,很好”,来呼吁党员踊跃出门投票。

连战说这段话时,马英九陪同在旁。不过后来有媒体披露,拍到连战投票时的选票显示,连战是投给“2号”王金平。但连战下午出门时面对外界询问,则答以“不可能,不要唬我”。

在机场,王、马两人都为连战送行。连战登机前和两人都握了手,并说:“胜利的我祝贺,失利的我致敬”。


选举之争



国民党这次选举投票率达50.17%,有些投票所还曾出现大排长龙的景象。王、马双方阵营也都派出超过1000名选监人员,在各地监票。

一天下来,部份投票所出现零星冲突,包括有老党员发现投票名册上没有自己的名字,导致无法投票,又急又怒地与党工发生拉扯。也有老党员发现投票所门口有王金平的竞选旗帜,怒指这是"选务不公",要求拆掉王金平旗帜。

在中南部的彰化,则传出有某阵营贿选,几家电视台摄影记者赶到时,遭到多名年轻男子强力阻挡采访,警方已介入调查。

针对较偏远地区,国民党中央特地安排车辆接送党员投票。此外,海外党员有1万6000多人,采取通信投票,在周五下午截止收件后,周六与全台选票同步开票。开票之初,王、马双方阵营对于海外投票信件邮戳的认定,一度有所争执。

这次国民党选举党主席,除了被视为是国民党问鼎2008年总统大选的"资格赛",也被视为是国民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评论者也普遍认为,王、马两人无论谁当上党主席,选后都需要"对方相助",才能稳住国民党,及打赢2008年总统大选,因此选后,也应是双方和解、寻求携手合作的开始。

国民党已成立党务交接小组,新、旧任党主席将在8月19日的十七全大会正式交接,由马英九接下连战的棒子。


马英九简历



生日:1950年7月13日,原籍湖南省衡山县。

教育: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1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纽约市柯尔迪兹法律事务所实习律师,台湾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

1982年:总统府秘书。

1984至1988年: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

1988至1990年:行政院研考会主委,大陆工作汇报执行秘书,国民党十三届中央委员。

1990至1993年:大陆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兼发言人。

1993年:法务部长,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96年:行政院政务委员。

1998年:当选台北市市长。

2002年:连任台北市市长。

200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何卫东
11
叙利亚
2
中美冷战
7
AI
12
苗华被抓
3
川普
8
中共两会
13
美国大选
4
俄乌战争
9
大S
14
以哈战争
5
万维专栏
10
洛杉矶大火
15
巴黎奥运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