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无罪、单身有理” 台湾500万人单身
【万维读者网】“你长得不 丑,为什么还嫁不出去?”“都过30岁了,就别再挑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类似的催婚言语在台湾越来越少听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婚无罪、单身有理”。单身潮已经席卷了整个宝岛。
据台湾时报周刊报道,近10年来,岛内单身男女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目前2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已突破500万(台湾总人口为2300万)。20年前,台湾35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已经结婚;10年前,在30—34岁的人口中,有31%的男性未婚,如今已上升到41%;这一年龄段的未婚女性也从16%猛增至27%。总体来看,在台湾30—35岁的人口中,至少有1/3是未婚男女,其中不少人拥有大学学历。
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选择单身,原因是多方面的。台北市社会局局长、人口学家薛承泰指出,岛内单身族群的比例10年内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又以男性明显偏高,这与台湾人口结构密切相关。在台湾,男性本来就比女性多,平均100个男人中就有15个找不到本地老婆,造成婚姻市场的男女失衡。经济压力也是导致青年人晚婚或不婚的主要原因。以前人们的普遍观念是先成家后立业,但现在“先立业,还不一定成得了家”,尤其是城市地区房价过高,如果没有长辈资助,即使夫妻双方都有收入,10年之内也很难还清贷款,“有房再成家的态度让不少人一再推迟结婚年龄”。
当然,获取快乐渠道的增多,也使不少人觉得结不结婚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据统计,在台湾的网民中,有70%是单身,男女各占一半。雅虎电子商务部经理李全兴表示,交友网站以及拍卖网站的流行使一个人不必像过去那样寂寞地面对计算机,而是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人对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的盛行,尤其是当经济条件具备、知识水平提升后,个人有更高的自主权规划自己的生活,不一定要像从前那样只能依靠家庭结构。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2005年9月的一份调查显示,台湾有22%的女性奉行单身主义,而男性只有12%的人根本不想结婚。另外,女性上班族的不婚比例也比男性高出一倍。
当然,在这些单身男女中,还有一部分属于“迟婚”。据薛承泰介绍,台湾40岁以下人口的结婚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换句话说,很多35岁以前没有结婚的人,在40岁以前还是选择了婚姻。已发表《蛋白质女孩》等作品的名作家王文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38岁仍然单身的他,始终坚信未来一定会找到他的王太太。他说:“我现在看女生,不是看脸看胸看身材,而是先看手上有没有戒指。”这是王文华强调的单身态度,即“在还没有找到爱人之前,要先爱自己;让自己过得好,别人才会来爱。”所以,他永远让自己处于恋爱的备战状态,任何想看的艺术表演都预购两张票,“倒不是奢侈,而是随时准备好约会的状态,若最后仍没有遇到佳人,我就约朋友去,也不浪费。当口袋里随时备有两张票时,人也变得开心,会积极寻觅可以牵手的人”。王文华的单身哲学也激励了许多“非自愿性失婚”的单身男女。
伴随着单身潮的出现,“分偶”的概念也在岛内日益流行。它指的是一种新的男女关系状态,即“既分且偶”的男女关系。通常来说,同居关系(包括结婚和同居)使一对男女每天有70%以上的时间面对对方,两人同时心情很好、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的时候很少。而“分偶”有同居之利(选择双方状态最好的时刻在一起,使相处成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却无同居之弊(不必看到对方的丑态)。这种见解,得到不少台湾人的赞同。“不婚、不育、不养”,正成为台湾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社会影响不容小觑
单身人口的大量增加,对台湾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某些部门的消费,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婚介市场,据婚介业者初步估计,这块市场可开发的商机高达上百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下同),无论是网络业者,还是传统的婚姻介绍所,都在积极抢夺这块蛋糕。二是一些个性商品大行其道。过去,人们在二十五六岁时便开始组建家庭,赚钱是为长远着想,应该花在家庭及孩子的生活费用上。
单身族群的金钱运用则更加灵活、无负担,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舒服的窝,也舍得娱乐休闲等奢侈开销。台湾时尚节目主持人孙正华说,近几年不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选择将消费族群缩小分类,例如专为女性打造的时尚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据统计,这类商品每年至少创造了上百亿元商机。三是保险等相关费用。岛内有一句颇为流行的广告词:“找到一个心灵相通的伴侣,好过一个地址相同的老公”。这是保险公司告诉单身女性的“生活秘诀”:懂得理财,比找丈夫更重要、更可靠。健康险、癌症医疗险以及失业险等,更是瞄准了单身人口。
当然,单身比例越来越高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以及未婚妈妈越来越多等。调查显示,台湾每年有1万多少女成为未婚妈妈,增长速度居亚洲第一,其中1/3在18岁以下。此外,庞大的婚介市场也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公司专门培训年轻貌美的女业务员勾引“王老五”,劝诱他们购买公司的空壳股票,不少人因此人财两空。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