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台湾台独运动将亡,统独争议不再?

www.creaders.net | 2006-02-22 14:16:32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2005年台湾的政治发展已经有效地终结了岛上的‘独立运动’(independence movement)。台海曾经是(东亚)区域不稳定的主要来源,现在却变得越来越不相关了(irrelevant)。”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政治学教授陆伯彬(Robert Ross)对《华盛顿观察》表示,“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的和平转变将帮助东亚的区域稳定,降低中美之间开战的机率,并且在不伤害台湾安全或威胁美国利益的前提下,为中美台三方的军事部署提供调整的机会。”

《华盛顿观察》周刊2006年第7期徐琳报道,陆伯彬也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at Harvard University)的中国问题专家。他是在即将出版的《外交》(Foreign Affairs)双月刊上发表了以上谈话。他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专访时说,虽然他相信台湾大多数人民是想要独立的,但是他们不希望宣布独立而刺激大陆。台湾的独立运动主要是由民进党内一小部分主张宣布台湾独立的人士所推动,随着这些人的逐渐凋零,两岸的互动趋势逐渐转向积极,台湾宣布独立的几率在下降当中,台独运动也因此跟着势微了。

现任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的王元钢却认为,陆伯彬的看法过于乐观了。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在2005年12月所做的民调显示,假设台湾宣布独立不会引起战争的话,63.4%的台湾人会选择独立这条路。 “这显示中国动用武力的可能性是压制(台湾人接受)台独的主因。台湾独立运动是真正地消亡还是暂时蛰伏,还很难说,”王元钢说。


国民党“异军突起”?


陆伯彬承认,如果今日中国宣布放弃对台动武的承诺,恐怕98%的台湾人都会选择台湾独立了。但是他强调那些不论对岸提不提武力威胁都要宣布独立的人士,即所谓的 “台独原教旨主义派”,的确被2005年两岸这一波两岸积极互挤到了墙角。

“很重要的一点是,民进党从不曾拿下超过50%的选票,台湾选民投票给民进党或许是为了台湾主体意识的认同,但从不是因为他们支持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陆伯彬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解释道,“两岸在经历了2004年这一‘危险年’后,很多台湾人十分担忧台海局势,不再信任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政策,国民党遂大胆抓住这一良机,大展身手。”

陆伯彬认为国民党在2004年12月的立法委员选举中保持住立法院多数席次后,信心大增,放手一博,开创出温和路线的一片新天地。随着2005年春,连战历史性的登陆,加上马英九在7月压倒性地拿下国民党主席的宝座,国民党一直享有跨党派、将近80%的“超人气”支持率。国民党看似孤注一掷的做法最后证明是洞烛机先,实际是抓稳台湾的主流民意走向。

“偏向中间路线一直是台湾长期以来的趋势,只是在这两年逐渐浮出表面(come to surface)。”陆伯彬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台湾人明白宣布独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民进党内一小撮核心人物还固执己见,而他们都已经被边缘化了。”

细看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于2005年12月公布的民调,泛蓝强劲,泛绿低迷。国民党自2004年12月之后,支持率大幅跃升十多个百分点,从21.9%攀升至2005年底的33.2%,同时,民进党的支持率从26.3%降至20.6%,亲民党的支持率也从7.1%跌至2.9%。


台湾主体意识 ≠ 台独?


在台湾,支持中间路线,希望两岸以务实态度重启交流的势头猛烈,是不是表示支持“台独”的人行将消声匿迹,支持统一的台湾人会成为主流呢?这样的预测恐怕又过于乐观,难成事实。同时担任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助理教授的王元钢说,台湾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2004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随着两岸的民间交流越显频繁,造成一股由下而上的舆论压力,希望两岸能务实地往来,重新开启对话。但他强调,随着台湾人的主体意识益发显著,支持独立的台湾人——即便不支持立刻宣布独立——恐怕只增不减。他提出民调数据来支持这一说法。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于2005年12月的民调就显示,赞成“尽快独立”和“偏向独立”的比例相加,也有两成左右,而且调查资料表示,10年来这两股势力是有增无减的。

“调查还发现,4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百分比为42%,”王元钢说。再加上在假设没有武力威胁的条件下,支持独立的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台湾主体意识的增长显然和‘台独’的支持率增加相关联。”

陆伯彬却认为,主体意识和台湾独立之间是没有因果关系的(correlation)。台湾人可以拥抱自己的主体意识,同时务实地面对两岸形势。台湾岛上有双重主体意识(dual identity)的人所占比例尤其惊人。而随着曾经吃过国民党政府苦头的老一辈台湾人逐渐凋零,年轻一代的台湾人在大陆居住或求学者不断增多,追求“台湾共和国”的人不啻是昙花一现。

在被问及台湾人民的主体意识高涨,但是支持独立者却没有跟着显著增加,是不是因为台湾人相信台湾的现状已经是独立的,因此没有必要“追求”或“宣布”独立呢?陆伯彬承认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

“的确,台湾人拥有自己的民主政府,经济上也蓬勃发展,又有世界最强国——美国——的战略支持。台湾拿她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换来这种种利益,恐怕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是欣羡不已的。”陆伯彬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解释道,“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台湾的实际利益,而是尊严(dignity)问题。”

陆伯彬的一番话颇有教台湾人仔细思考“要面子还是要实惠”的深层意义。


“陈”走极端,“马”就定位


陆伯彬认为两岸近来的稳定互动使得台海局势呈现10年来冲突爆发机率的最低点。大陆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显得十分放松(relaxed),从陈水扁今年初的元旦演说到“废统”(废除国统纲领)提议似乎都不如以往一般激起台湾海峡的冲击波。他指出这是大陆的“两手策略”运用见效。

“大陆一方面继续增强军力,成为有力的遏制工具(deterrence),使台湾人民知道台独的代价多高。”陆伯彬表示道,“另一方面,大陆同时不忘建立沟通桥梁(building bridges),不断制造两岸积极往来的动机,两岸社会间的联系增加也很重要。”

王元钢也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北京是越来越聪明了。对岸知道激烈的言词反应只会离间台湾人民,所以通过美国来(向陈水扁)施压,如此以来是美国站在第一线,不会激起台湾人的反感。”

对华盛顿的政策制定了解颇深的陆伯彬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解读陈水扁的立场:“华盛顿圈内人对于陈水扁的终极目标,一直以来争执不下,不知道他到底是个务实派(pragmatic)还是理想主义至上(idealistic)的人。现在事实证明,他会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一切。不论在统独问题、岛内政治和大陆政策上,他的意见都不能反映主流民意。”

王元钢认为任期还剩下两年的陈水扁必须要把握仅剩的时间创造自己的政治资产,而在对岸不愿与陈来往的情况下,反而让让陈水扁更走向极端,目前看来他的“废统”呼声有可能是“动真格的”。陈水扁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预定今年4月的美国行前试探台美关系稳定程度,这个动作可说是招险棋,布什总统会不会象前次温家宝访美时一样,当着各国记者的面训斥陈水扁一顿,值得注意。

陆伯彬不忘给2008年台湾最可畏的总统宝座挑战者——马英九——“看了看相”。“马英九目前给自己的定位很好(position himself well)。他一方面强调两岸的稳定和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强调只有在大陆达到‘自由、民主、均富’时才能谈统一,那显然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陆伯彬认为马英九的立场也是台湾民意之所在,它基本上就是在统独问题上维持现状,同时追求两岸稳定。

王元钢则深入分析了马英九最近抛出的一连串与台湾统独争议相关的论述,包括国民党在台湾“偏绿”媒体《自由时报》上刊登的强调“务实路线”和“现状就是和平”的广告。由于这份广告谈及“台湾未来有很多可能的选项,包括统一、独立和维持现状”,因而引起台湾媒体一窝蜂地炒作“国民党将独立列为选项”头条,让一向有“不沾锅”名号的马英九也顿时被“叮得满头包”。

“因为马英九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统一选项的支持者,为了2008年的总统选举,他正在试图找出一条中间路线,希望能获得(蓝、绿选民的)‘最大公约数’。”王元钢说,“他(登广告)的主考虑是为了争取浅绿选民的支持,但没想到反而因此疏离了蓝军选民,反效果倒是先出现了。马英九是为了在2008年选前找出一条合适的中间道路而显得有些摇摆不定。”

陆伯彬的评价倒是积极些,称马英九知道在台湾支持尽快统一是最不受欢迎的主张,台湾人目前所站的立场是既反对独立也不愿统一的,他们想要的是与对岸建立稳定、相互合作的关系。

“大陆方面一直相信时间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北京知道最危险的关口已经过去了,如何应付两岸维持现状的挑战是目前最重要的课题。”陆伯彬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解释道,“此外,大陆了解到:统一是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它正在进行当中,这样就足够了;两岸所有的互动发展都会促进统一的实现,我们(大陆)受得了继续等下去(we can afford to wait)。”
   0


热门专题
1
AI
6
万维专栏
11
以哈战争
2
大S
7
洛杉矶大火
12
巴黎奥运
3
川普
8
叙利亚
13
三中全会
4
俄乌战争
9
苗华被抓
14
中共两会
5
中美冷战
10
美国大选
15
台湾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