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图文)倒扁行动走到十字路口 预测结局

www.creaders.net | 2006-10-15 09:35:42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645)this.width=645" border=0>

    据《中国时报》报导,“天下围攻”行动展现了岛内民众对倒扁的强烈意愿,但陈水扁死赖着不下台,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倒扁活动走到了决定成败的十字路口。倒扁运动未来将向何处去,又会如何收场,已经成为岛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

  54%的人认为倒扁应就此打住

  该报10月11日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天下围攻”,38%的受访者表示肯定,认为彰显了人民的力量;37%的人表示反对,觉得它让“双十庆典”黯然失色,并且惊吓外宾、影响台湾的形象。对于倒扁运动的未来走向,54%的受访者认为,倒扁风起云涌,陈水扁虽然坚持不肯下台,但红衫军已经达到活动目的,所以应该早日结束抗争;只有32%的人表示倒扁活动应该继续下去,直到陈水扁下台。

  报导认为,民调结果显示民众对持续的倒扁活动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感到忧心,希望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退场机制,让台湾社会回归平静。

  有媒体认为,倒扁出现疲态

  事实上,这份民调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一些媒体认为,“天下围攻”在进行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师老兵疲”等尴尬局面。

  《中国时报》报导称,在9月15日“围城行动”取得空前成功后,倒扁总部将“天下围攻”的规模翻了一倍,要求动员200万人,包围“总统府”周边29个路口,但最后民众数量低于预期。倒扁总部宣称有150万人参加“天下围攻”,不过一些专业人士估计,参与人数肯定超过30万,但可能未突破50万大关。警方驱散忠孝西路的民众后,真正留在现场的支持者只剩下三四百人。

  另一方面,施明德发起活动的一贯性也不断受到质疑。据岛内媒体报导,11日凌晨,警方对忠孝西路的红衫军进行驱离时,部分民众对倒扁总部未能坚持占据道路的决策表示强烈不满,而施明德和倒扁干部又没有一个人在现场。一些民众忍不住叫骂说:“施明德不是说要陪我们坐在这里吗?我们被骗了!”11日晚间,甚至有人在台北火车站举大字报攻击施明德,施明德不得不为此公开向民众鞠躬道歉。与此同时,他在倒扁活动安排上的朝令夕改也成为民众诟病的焦点。13日“立法院”将表决罢免陈水扁事宜,倒扁总部原本决定组织民众包围“立法院”,但后来又出现反复,一些民众生气地表示:“不愿陪倒扁总部玩捉迷藏的无聊游戏”。《中国时报》刊登文章认为,目前倒扁总部的内部结构已经是“绿色背景的领导干部,再加上泛蓝色彩的执行群众”,所以才会发生上述现象。

  分析人士指出倒扁的几种结局

  对于民意的变化,倒扁总部自然很清楚。11日晚,施明德向支持者强调,“天下围攻”并非总部预设的决战点,希望倒扁人气持续凝聚,为罢免民进党“立委”加油,但恐怕很难如愿。台湾TVBS电视台分析认为,台北市罢免一个“立委”,至少需要50万票。2002年马英九竞选市长,可谓蓝军在台北市选举成绩最好的时候,当时北区获得46万票,南区42万票,都无法超过51万票过半;另一次是2004年“连宋配”角逐“大选”,北区45万票,南区44万票,也没过半,“可见,即便达到泛蓝在台北市的极限,选票也无法过半!民进党立委也早已算准,所以没有感到压力”。此外,“内政部”还宣称“天下围攻”违法,要求不得再核准新的游行申请。

  至于倒扁运动的结局,环球时报引述中国评论通讯社社评的分析:第一种情况是继续保持街头政治的压力,直到陈水扁下台;第二是随着年底台北和高雄市长选举临近,倒扁从街头政治转向选举政治,其影响将延续到2008年“大选”;第三是施明德等领导人出现问题,不管是身体的或思想的,倒扁失去领导核心。

  对此,倒扁负责人之一、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盛治仁认为,倒扁不是短期奏效的特效药,而是改变民众观念的长期抗战,“菲律宾赶走马科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街头抗争才成功,倒扁运动目前才只发动了30多天,还需要不断吸取教训,一步步扩大社会参与”。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视频疯传 中共牛皮又吹破了
2 DeepSeek:一场悲剧的预言?
3 史无前例!川普政府宣布:撤换这4大媒体
4 惊曝:中国拟与美国恢复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
5 突发:大S离世 家人证实消息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