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杨振宁在南京东南大学大礼堂给众多学子做演讲。通过一幅幅照片,杨振宁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现代快报报道,杨振宁直言,获诺奖不能急于求成。 目前为止,已有五位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还没人问鼎诺贝尔奖呢?这是大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对此,杨振宁博士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不对头,我完全不同意!”杨振宁认为,有的人甚至问责,北大、清华这类国内顶尖高校,国家每年都拨很多钱支持,但都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事实上,不能这么理解。首先,中国对科技的投入还远远不能和美国等国家相比,相差很多。而且一些前沿的科技工作,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慢慢来做,不能急于求成,毕竟中国一开始的底子比较薄弱。但是,对中国本土人士获得诺贝尔奖,他非常乐观,现在中国很多学者的科研还是很成功的。
中国高校社会贡献卓越
讲座结束后,有学生将“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抛给了杨振宁博士。杨振宁表示,评价高校的成绩,应该分三个方面,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先看中国高校对社会的贡献,近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这其中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
“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杨振宁十分肯定,因为中国发展起步迟,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对中国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贡献,而美国发展已经处于稳定期,因此美国高校贡献的重要性不能和中国相比。但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确实和国外不少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国外“取经”不是必然
“大学生们有必要去美国,就像您当初一样,去寻找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吗?”对这个问题,杨振宁先给出明确答复,去国外肯定不是必要的,而且这还和学生们所学的学科相关。一般而言,中国国内有很多研究还赶不上世界前沿,去国外一些国家,可以吸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是比较重要的。
就以他自己为例,回顾一生,他有两项最关键的研究,一个是宇宙不完全对称定律,一个是规范场理论。如果1950年回国,他有可能就接触不到一些和“宇宙不完全对称定律”相关的最新实验信息,更无法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但是如果当初他回国,说不定就一心一意地把精力全部放在规范场的研究中,没准还能更早地提出这个理论。所以,是否出国“镀金”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是因人而异,而且还得看不同的学科。快报记者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