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和游锡堃连续high到高潮,昨天继要求更改路名,又推动改中华邮政之名。所有因中正、中山、大陆地名、中国、中华之名者,当受谴责。台湾苹果日报评论说,这场捕风捉影的正名之战,逐渐变成疯狂猎巫的影子战争,有如狗追咬自己的尾巴。
中评社香港2月9日电,评论文章说,先不说“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就从经济学来看,这些正名的动作所费不赀,违反成本效益的分析,除了自慰式的自欺欺人之爽外,完全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反而浪费和民众的很大不方便,而所自以为达到的“去中国化”效益也是虚幻多余。
多年没改名,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率仍上升,可见改名与认同没有相关。只要把台湾治理得很好,多数人感到满意,认同自然上升;执政无能,全改成台独这、台独那,也救不回民众失望的心。
文章说,1997香港回归,强烈的民族主义驱使下,一度有人要求将香港所有英文的中译地名、路名全部改掉,彻底去除帝国主义的回忆。但是最后作罢,一个也没改。因为花费太大、太过扰民,大家都不方便。不必为了阿Q的精神胜利去做虚功。
路名、事业名号经过多年,政治涵义已被遗忘。现在年轻人走在中正路上,谁还想到蒋中正?上麦帅二桥,谁知道麦帅是谁?反而是操作改名,又让政治化的幽灵回来,既阿Q又愚蠢。
看来,扁政府不会做务实的事,只好做务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