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央日报》今天发表题为“重塑台湾的国际形像”的社评,指出吕秀莲兴高釆烈地宣布参选“总统”,但国际着名媒体美联社和CNN,却以“败类”、“狂人”等不雅的字眼来加以报导。消息传来,不但吕秀莲本人感到不悦,民进党上上下下更是发出一片“敌忾同仇”之声,纷纷表达抗议并要求道歉,甚至扬言“驱逐媒体记者”。幸好,在吕秀莲转趋低调,以及经过美联社的一番解释后,整个事件似乎暂告平息下来,没有酿成另一波国际事件。
社评指出,吕秀莲认为国际媒体对她宣布参选报导使用的字眼有损台湾尊严,这点深具同感。毕竟,吕秀莲是台湾现任的“副元首”,她对外代表台湾,她在国际社会受到的待遇,也代表台湾受到尊重的程度。同样的道理,当陈水扁和“第一家庭”身陷弊案一事,名列年度国际要闻和“全球人权报告”时,我们也是“引以为耻”,心中的感觉就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非常地不好受。正因为如此,常常提醒政治人物,尤其是领导人,要深愔动见观瞻的道理,不要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就忘了自己的特殊身份。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吕秀莲这次受到的羞辱,是因一个媒体记者完全引述中国大陆媒体的说辞,另一个媒体则撷取其中一段新闻作为标题。但在其声称“客观的角度报导”之外,是否渗有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郄有值得商榷之处。换言之,引述大陆媒体说辞的国际媒体,是否在主观上就同意其所引述的言词?为什么吕秀莲会给与大陆媒体和国际媒体同样的印象,以致于它们会不加修饰地使用同样不堪的文字来形容她?深究其因,恐怕吕秀莲在不平则鸣之余,也必须反躬自省一番。
社评表示,宣传是政府执行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创造台湾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像,有助于营造对外政策有利的外部环境。所谓“得道者多助”,建立国际良好形像主要依靠本身的表现。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虽然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但因致力于经济建设,故也赢得国际媒体给与“台湾大到不容忽视”的美誉。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的国际形像每况愈下,连一向亲台的海外友我人士,都对政府领导人的言行深感不以为然,认为台湾是一个“麻烦制造者”。难道这样的形像转变,不值得执政当局痛加反省?
是非自有公断,但真理只有一个。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政治人物与其责难国际媒体对我不公,不如痛定思痛检讨自己平日言行,是否有损人又不利己之处,即损害自己的名声,也连累台湾的尊严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