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回归中国10周年、台湾在国际舞台上遭受一系列挫利,现在是时候反省了,是时候让这两个实体思索它们的身份认同、它们与大陆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国际舞台的角色。
香港和台湾的命运,一度被北京的“一国两制”政策联系在一起。香港回归,被看作是台湾与大陆统一的预演。然而,自2000年倾向独立的民进党在台湾执政以来,这种路线图的前景越来越渺茫。台湾领导人陈水扁拒绝任何有关统一的想法,同时还加紧塑造台独的思想。
香港人和澳门人从来都没有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以往他们的命运分别由伦敦和里斯本决定,这种地位使得他们对回归北京统治一事相对被动。但台湾的情况不同。自1996年首次直选总统以来,台湾人已经尝到了自治和民主,因此更不愿接受北京的统治。
然而,香港和台湾仍然面对相似的困境,那就是它们对大陆的认同。两者都逐渐认识到,它们的经济前途与大陆密不可分。香港人最初经历过一段恐慌的时期,但如今已通过《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简称CEPA)和开放予大陆旅客“自游行”等政策,全心全意与大陆融合。
随着特区积极加强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整合,香港金融机构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香港先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3年“非典”(SARS)危机的冲击,虽然这些经济措施挽救了备受打击的香港,但也导致人们担心香港在经济方面会被大陆吞噬。
面临大陆对外国投资的开放、大陆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新金融、后勤和转运枢纽,香港内部开始讨论,特区是否还能保住它作为中国大门的地位。甚至有人说,上海和深圳将取代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过,这肯定是夸大其词。一方面大陆的司法体系还非常不成熟,另一方面香港的法治、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人才和多元文化,都是大陆所不具有的。
然而,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不断恶化的空气质量,都使人们越来越担心,其“亚洲的世界城市”这一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在许多方面,香港已从世界通往大陆的大门,变成大陆走向世界的大门。很多公司将在香港上市,作为将来在伦敦或纽约上市的前奏。
在台湾,许多人也日益认识到,除非它与大陆整合,否则在经济上将被边缘化。台湾一方面提出了像“小三通”这类促进两岸贸易和交通的倡议,另一方面却又担心经济整合会削弱台湾的独立身份。
台湾民进党也许成功令台湾疏远了大陆,但同时它也使台湾与世界其他地方疏远了,例如它被排除在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3”等地区论坛之外。由於两岸之间的政治敌对以及在投资、贸易和旅行方面的诸多限制,台湾失去了作为通往大陆的桥梁的作用。甚至像美国这样的盟友,也不愿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议。
在收入水平和工业结构方面与台湾相似的南韩,已於今年5月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这无疑是对台湾的当头棒喝。目前,台湾只跟7个拉美外交盟友签署了或正在谈判自由贸易协议,然而这些国家只占台湾外贸的0.22%。
而且台湾在争取外交承认方面,也接连失利。与台湾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已从1969年最多时的67个,下降到如今的24个。
台北如今正在争取以“台湾”名义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但这看起来也只是一种幻想,而且还说明了,台湾的外交政策是不现实的。它为了获得外交承认,而拉拢和援助一些腐败小国,这种政策也削弱了它自身的地位,疏远了自己的少数几个盟友,有损其支持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形象。
重新界定身份
在世界舞台上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香港和台湾都开始质疑各自的身份。两者都要找一个平衡点,一方面在维持国际的身份,另一方面要在经济上跟大陆整合。为避免被边缘化,两者都只唯有采取极其象徵式的姿态。
香港提出了一系列推销招牌,如“亚洲心脏”、“生活之都”和“亚洲的世界城市”等,来描述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港府展开了很多基础设施工程,试图把香港塑造成“中药港”、“数码港”、电影娱乐和文化中心(见诸暂时束之高阁的西九龙计划)。
至於台湾,“泛绿”阵营眼见无力带领台湾打入国际组织,遂转而采取一些彰显台湾独立於大陆的象徵性行动,如反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矮化”台湾,以及推动“去中国化”和“去蒋化”命名行动,改变中正纪念堂、中正机场、邮政公司等的名称。尽管台湾过去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外交行动14次失败,陈水扁总统仍计划在明年的总统选举中,就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进行公投。
其实,香港和台湾不应回避或害怕大陆,又或通过一些表面姿态来展示自己的自治或独立地位。相反,它们应在坚持自己独特身份的同时,与大陆在经济上进行整合。
北京将香港视为未来大陆与台湾统一的典范,而台湾则将香港作为到大陆投资和贸易的桥梁。这种地位,使香港在培育两岸关系方面获得了一种既得利益。
香港过去一直是北京与台北交流的平台,其中众所周知的是,促成了所谓“92共识”的“海基会”和“海协会”之间的几轮会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岸关系的改善,也许会削弱香港的地区重要性。如果台湾和大陆之间实现“三通”,即开通贸易、交通和人员的直接交流,香港作为中间桥梁的地位很可能被削弱。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利用自身作为多元文化大都会的优势,香港还可成为便利渠道,促成中央政府跟那些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谈判。例如香港有牢固的印度人、日本人和天主教徒社区,特区可成作为北京跟新德里、东京和梵蒂冈谈判和建立信任的平台。
鉴於香港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很多官员包括现任特首曾荫权,都是受训於英式行政体系出身,这令香港有能力成为中国与英国、中国与英联邦、以及中国与欧盟发展关系的便利渠道。
此外,由於香港经常被拖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冲突(例如涉及纺织配额的贸易争端)中,香港在解决这些争端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对自身有利。香港与台湾、日本和美国之间投资和贸易规模巨大,中国大陆跟上述任何一个实体的关系恶化,都会给香港带来负面影响。
大多数香港人都是逃离中国内乱、日本入侵、国共内战和中共政治迫害的移民后代,人道角色可成为香港身份的关键组成部分。香港曾有接收越南“船民”问题的丰富经验。对难民的关注不够,还有法律过时,并未就种族歧视立法,都反映了其人道政策的不足。
至於台湾,它应该学晓超越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n)式的身份概念来看待世界。台湾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不在於它的边界、国旗、国歌、邦交国的数量又或在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地位,而是在於它对国际体系的贡献。作为亚洲的民主灯塔和数码产业中心,台湾已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要是过度专注於成为国际条约成员、和获取外交承认之类的身份和认同,台湾也许会失去它之前获得的地位。
台湾应集中资源加强与那些与其没有官方关系,但对国际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实体的关系,如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关系,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获取外交承认方面。台湾应集中力量将自己塑造成亚洲的民主灯塔。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民主社会,台湾可在世界舞台发挥显着的作用,而不管其有多少邦交国或成为多少国际组织的成员。
台湾还应与大陆进行经济整合。台湾在地区和世界舞台被边缘化,其原因不在於北京的外交打压,而在於台北不愿与大陆整合。
随着台湾将在明年举行总统选举,而香港在讨论普选的时间表,两地内部有关身份、与大陆的关系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的讨论,很可能更趋热烈。
本文作者为美国华盛顿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专门研究亚洲的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及保安发展。(Chietigj Bajpaee撰文 译者: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