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目击嫦娥升天:大地颤抖 天上巨龙现形

www.creaders.net | 2007-10-24 10:36:20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网:现场观众欢呼雀跃

   万维读者网上官天乙综合报道: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这个被称为“月亮女儿的故乡”的地方,中国40名部长级高官坐镇现场,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新华网说,从西昌起飞升空,到抵达遥远月球的“工作岗位”,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飞行距离将超过100万公里,需要13天18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间。

    按照制定的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卫星的旅程将先后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三个阶段。期间将实施4次加速、3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10次变轨,最终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看!中国龙!

   中国网消息,嫦娥一号发射前5分钟,在距离发射基地3公里远的观众观测区,人们屏住呼吸开始自发的倒计时。这里听不到发射基地读秒的声音,人们只能一齐数着时间,同时目不转睛盯着火箭矗立的方向。

  

摄影记者们最辛苦,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将调试好的设备对准火箭,半蹲在地上,手举着相机,眼睛对着取景器……他们不敢将眼神挪开,也不敢变换自己的姿势,恐怕一丁点的疏忽会让自己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时刻。

  随着大家读秒接近尾声,突然那一刻,火箭腾空而起!类似飞机轰鸣的巨大声响振聋发聩,火箭先竖直向上,然后朝着月亮的方向飞去,她穿过云层,身后的云朵变幻出一条巨龙的形象,观测现场的观众们纷纷欢呼雀跃,大家一起高呼“看!中国龙!”。

    几个观众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国旗,用力挥舞,有的观众开始放鞭炮,很多人围在国旗的周围,欢呼跳跃。

  来自山东的李建春一家,高兴地抱在一起,他们说:“真高兴!火箭成功了!就是发射的过程太短暂了,真想再看一次!觉得祖国真伟大!”

  一位接受过记者采访的外国人特意跑过来,说:“真羡慕你们!你们的国家很伟大,我也为你们感到自豪……”

  现场的记者都说,这些天熬到现在,真累,可是真值!能够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感受国家发展火箭般的速度。

大地为之抖动

  距离发射塔800米左右,中国网前方记者黄欢在名为21号点的观测点上,见证了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准备到升空的整个过程。

  17时05分

  发射进入一小时倒计时状态,发射场响起了长达一分钟的鸣笛声。一位身穿橘红色衣服的发射场工作人员出现在离发射塔架50米远的二层楼房顶部,他挥动红旗,用旗语指挥发射场内的工作人员。现场值勤的军人将发射塔架下面黄色警戒线撤掉,并将武警站岗岗哨撤离了发射场。

  17时15分

  发射塔五联回转平台最高处的第五层平台像两扇门一样逐渐打开,两边分别旋转180度,靠近回转平台后面的固定平台,整个过程只持续了短短的一分钟。专家介绍说,火箭回转平台打开后,表示火箭处于发射状态。在此之前,火箭、卫星所有自检已完成,进行远距离检测的检测电缆在指令下纷纷自动脱落。

  17时25分

  发射塔五联回转平台最低处的第一层平台逐渐打开,慢慢露出了火箭的尾巴。人们逐渐看到了火箭上的红色花纹。最终,火箭的第一子极完全展现在大家面前,上面写着“中国航天”字样。随后,回转平台顶部往下第二层打开,露出了火箭头,火箭的头部有探月工程的标识。第五联回转平台打开后,进行飞行坐标的校正。

  17时34分

  五联回转平台的第三四层同时打开,这两层打开之后,人们可以看到火箭的第二三子极——火箭全部露出。在二三级上,可以看到火箭上的标识,写着长三甲火箭的代号CZ—3A。同时,在火箭第三子极有两根桔红色的摆杆固定,摆杆能给火箭充电、充气、加注燃料等等。据介绍,这个技术只有中国才拥有。

  17时35分

  西昌发射场半小时倒计时开始,现场拉起警报。

  17时41分

  随着回转平台完全打开,天空的云彩似乎也接到了命令,从16点开始逐渐加厚的云彩,也在一瞬间乍开,露出了蓝色的天空。现场的摄影记者开玩笑说:“看那!那就是发射窗口!”于是引发现场一片按动开门的声音,摄影记者们忙着拍摄“窗口”。

  17时42分

  发射塔工作人员撤离。据现场的专家介绍,到发射前的15分钟,发射塔里面的工作人员将全部撤离。

  17时45分

  现在进入20分钟倒计时。

  17时49分

  一队穿橘红色衣服的发射场地勤人员聚集到发射塔架下面,在一位指挥员简短发言后,这些人员撤离疏散到发射场外围的半地下掩体里。同时,两辆消防车也行驶到发射场围墙外。

  17时50分

  现场最后一次警报声已响起,进入十五分钟准备。

  17时55分

  发射场内的高音喇叭开始工作,宣布:“进入十分钟准备。”

  17时57分

  高音喇叭传来“8分钟准备!”待在八一平台上的摄影记者也跟着喊“八分钟准备”,平台上静悄悄,大家都把照相机调整到需要的状态。

  18时00分

  进入5分钟准备,此后每一分钟,发射场都有鸣钟声。

  18时03分

  2分钟准备!

  18时04分

  1分钟准备。火箭上橘红色摆杆离开火箭。

  18时04分30秒

  发射场传来倒数声。

  18时05分04秒

  发射!火箭喷出橘黄色火焰,火箭微微一震,缓缓上升。“1、2、3”三秒过去了,火箭才飞到发射塔的中部,离地面40米的位置,一股白色的烟雾也随之升起,火焰变成了耀眼的红色,发射台被白色的烟雾包围着。随后火箭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先直线上升,到天空后可以看到火箭的飞行路线往东南方向偏。

  现场充斥火箭发出的轰鸣声,一些记者不由自主地捂住了耳朵。记者感到脚下的整座山都在抖动。当时强烈地感到心在随着火箭颤动,终于体会“震撼人心”的意境。专家说,发射火箭时放射的能量相当于6-8级地震的威力。

  因为天空很明亮,火箭发射后至少半分钟的时间里,记者们都可以看到白色的火箭拖着黄色火焰在天空快速地飞行,越向上火箭越短。最后,火箭消失在云团之中,只留下一屡黄色的烟,持续两分钟都没有散去。火箭消失之后,现场的记者都发出了欢呼声,有的还在鼓掌。

  18时06分

  发射场发出第一颗信号弹,随后在一分钟内又连续发射了两颗信号弹,宣布解除警戒。此时,发射前进入掩体的穿橙色衣服的工作人员迅速跑进发射场,在发射塔下清理现场。消防车同时也鸣笛,很快赶到了发射塔下。这时发射塔下只有一些零散的小物件。

嫦娥奔月十大关节点

  据新华网西昌10月24日电,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漫长旅途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关节点一: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综观人类探月史,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这样一个“大力士”来托举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再合适不过了。

  在中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科学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这样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这是实现绕月飞行的一个重要步骤:“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刹车”早了,则会飘向太空。“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中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11月5日,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这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那么,一去不复返的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

  两座大口径天线像一双巨大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历经千难万险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土生土长的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0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