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预测将上榜的21名科学家中,包括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他凭利用水母发出绿光的能量应用在实验中,有望夺化学诺奖。
诺贝尔奖舞台上似乎并不缺少华人的身影。自该奖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6位华人获奖,却无一人土生土长于中国。
有人说,科学无国界,诺贝尔奖本来为世界而生。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诺奖长长的获奖名单上,如果始终是那个似乎永远静止的零,至少可以从中洞窥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欠缺。
事实上,国人向来不缺对诺奖的热情。这些年,关于国人与诺奖发生联系的新闻或者说小道消息,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鲁迅到王蒙,再至安徽省诗人叶世斌的自娱自乐,似乎诺奖尤其文学奖总是与国人擦肩而过。不知那是不是一个不太成功的幽默,诺奖获得者杨振宁曾经大胆预言:20年内,国人必将问鼎诺贝尔数学奖,原因是这一奖项不必依赖什么尖端科研设备。不过,此设想实现的必然前提条件是,诺贝尔先得设立数学奖项。
在国人期待诺奖的背后,不乏对现有教育体制的质疑。虽然我国已步入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但教育体制弊病似乎才刚刚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有报道称,中国内地(含香港)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后,留在美国的占很大比例。笔者并不反对科技人才的自由选择,但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总是扮演一位辛勤为他人耕耘的园丁,我们的高等学府总是疲于为他国输送“初级人才”,我们的科技脚步靠什么迈得越来越快?
诺贝尔奖不只具有荣誉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尖端学术实力的结晶。强调国籍并不是搞地域身份差别,而是要从这种国籍身份中,反思国内相关机制和环境的弊病所在。尤其要看看,到底是哪些地方制约着潜在诺奖得主的健康成长和发光发热,包括深刻反思袁隆平评选院士一波三折这样的怪现象。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一怒之下,北京将国产C919打回原形 |
2 | 习傻眼!人刚走,越南翻脸速度惊人 |
3 | 习明泽爆习将退居二线?王小洪日益对习不利 |
4 | 哀鸿遍野,著名人士呼吁北京救救外贸.... |
5 | 有一种痛苦叫搬进了“大平层”,不好住还不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