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注定将在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上留下难忘的一页。因为这一天,在缅甸生活长达近70年的9名中国远征军老战士,踏上曾走过的畹町桥,第一次组团回国探亲。记者从缅甸连夜赶往瑞丽,见证川籍远征军回国探亲路。昨晚8时,川籍老兵刘召回迫不及待地拨通现生活在四川广安岳池县亲人的电话,未开口,早已老泪纵横。
这几天,记者在缅甸密支那、曼德勒采访得知,组团回国探亲的中国远征军有9人,其中有四川的刘召回和杨子臣;因身体不便,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回国探亲的老兵有8个,其中有四川的朱凯;还有一位叫黄成山的川籍远征军,他是绵阳梓潼县黄家寨人,目前已经病故,他的后人希望能与国内的亲属取得联系。在热心人的组织下,生活在缅甸几个城市的9名远征军老兵将统一抵达云南瑞丽畹町口岸,集体回国探亲。因为这里曾是这些老兵们走出中国的那道门。
畹町是中国西南边境线上的一座抗战名镇。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之后,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路唯一交通要道,回国抗战的3200名南洋华侨机工在畹町洒下了他们的热血和汗水,还有10万中国远征军从畹町出境赴缅作战。
13时08分,瑞丽城上空飘起小雨,带来一丝凉意。在瑞丽市政府组织下,由市政协主席和市委宣传部部长带队的接亲团从城区出发。瑞丽市城区距离畹町桥有24公里,行程半小时。
14时左右,畹町桥桥头周围变得热闹起来。一桥之隔,对面就是缅甸。几十名记者、志愿者以及瑞丽市政府的领导们在等待,等待远征军战士的归来。
“出来了!”“出来了!”时间定格在16时15分。9名中国远征军老战士站成一排,在亲人的搀扶下,朝中国入境口岸缓缓走来……看着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近70年后蹒跚着出现在国门的那边,人群中响起掌声,欢迎老兵们回家。
天色渐黑。老兵们回到瑞丽城区刚用完餐,川籍老兵刘召回就一直在说,“我要给广安家人打个电话。”电话拨通后,刘召回颤抖着双手抱住话筒:“ 我是刘召回啊。”那头接电话的是他姐姐的儿子。这是离家近70年之后,刘召回第一次听到亲人的声音。“实际上,家里人都以为我早就死了。”灯光下,我们看见了老人湿润的眼睛。
新闻背景
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纪实
最近正在各地荧屏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钩沉起一段尘封60多年的悲壮史实——1942年,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南进缅甸打击日寇。在热带丛林中,40万中国军队以近20万人的伤亡,书写了抗战史上、乃至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威望和荣誉,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编者
缅甸风云
1941年,世界战局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6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飞机还全面袭击了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
对英美盟国来说,太平洋初期无疑意味着一段充满灾难、耻辱和不堪回首的日子。战争头一周,日军占领泰国全境,登陆菲律宾和哥打巴鲁,进攻马来半岛和新加坡。此后一个多月,香港、马尼拉、吉隆坡和新加坡相继失陷,日军乘胜攻占爪哇、南苏门答腊和巴厘巴板。
1941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可被区分为两个互相关联的局部:一是亚洲东部幅员宽广的中国大陆(中国战场),一是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阔的东南诸国(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对日本陆军半数以上兵力的牵制以及对日本国内战争资源的无休止消耗让日本忧心不已。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盟军在东南亚的节节败退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而且把中国的大后方暴露无遗。
由于日军连续切断滇越铁路和香港的补给线,西方援华物资只能低达仰光,然后经过唯一一条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导致援华物资运输总量急剧下降。
1941年12月,侵泰日军入侵缅甸南部,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鉴于缅甸局势岌岌可危和英国殖民者坚持退守印度的利己主义立场,同月下旬,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的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上表示中国不日将出兵缅甸、与日本决战,这一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英国政府也敏感地作出反应:“一旦缅甸形势吃紧,愿与中国政府共同加强缅甸防务。”
在大英帝国的版图上,缅甸无足轻重,战略意义仅在于对印度构成一道外围屏障。而对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来说,缅甸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直接关系到抗战大后方的安危。问题的复杂性恰恰在于,英国人虽自顾不暇,却不愿中国盟友插手缅甸事务。英国人这种缺乏诚意的老牌殖民帝国的顽固态度注定使双方合作从一开始就罩上互相敌视的阴影。
美国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也很恼火,因为只要用美国的武器和物资武装中国人,由亚洲人解决亚洲人的问题,美英就可以全力对付欧洲战场了。罗斯福总统决心说服英国人同中国人共同抗战。为了协调英中军队的关系,美国还派出约瑟夫.W.史迪威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
英军抛弃了中国盟友
1942年2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旌旗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缅战之初,国军派出中央嫡系的三个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作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也是唯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的第200师作为先导,任命少将戴安澜为师长。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大军来说,他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连日来,从仰光撤下来的英缅败军如同潮水倾泻。3月8日,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盟军一触即溃。
敌人大兵压境,仅以中国远征军收复仰光是不可能的,但若不能收复仰光,入缅作战就失去目的,而缅甸失守的最大受害者仍将是中国。英国人答覆:已命中东及印度军队增援缅甸,请贵军火速开赴前线。事实上,这是英国人的花招,他们只想拿中国军队去当挡箭牌。
1942年3月20日,中国远征军第200师与侵缅日军第55师在南缅平原上的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同古战场的中国士兵在强敌面前表现了罕见的战斗勇气和高度的牺牲精神。凭借简陋的工事和武器,始终拒敌于城外。城市被夷为平地,阵地断粮断水,每天都有肉搏战发生,每天都有官兵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未能越雷池一步。
3月29日,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来:自私自利的英国人终于抛弃了中国盟友,他们在尚未通知友军的情况下仓惶撤退,把同古侧翼暴露给敌人。同时日军增援部队第56师团已经星夜兼程赶到同古,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宣告结束。
4月的曼德勒会战,中英联合作战的宏大计划被同盟国之间不牢靠的战斗友谊给断送掉了。联合战线的崩溃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自此决裂,华军固守国门,英军西逃印度。
与缅甸盟军混乱不堪和勾心斗角的状况相反,头戴钢盔的日本大军好像一股股强大的钢铁洪流,胜利地完成了迂回缅北的千里大奔袭。28日,作为滇缅公路门户和远征军回国唯一通道的腊戌在激战后失守。30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扑向缅甸最后一个大城市密支那,以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一路沿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挺进。
一周后,密支那被攻占,中国远征军退回国内的最后一线希望被掐断了。5月10日,腾冲陷落,缅甸盟军的堤坝不可挽回地崩溃了。
魔鬼扼住了中国军队的喉咙
中国远征军惨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中英战略矛盾,英方别有阴谋;二是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蒋介石应负最大责任;三是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至此,参加缅甸作战的盟军队伍,包括中国远征军三个军,英印缅三个师和五个独立旅,均遭到程度不同的失败。戴安澜这位抗日名将也撤退途中牺牲在缅甸的荒山野丛中。
1942年5月,第五军军长、后远征军副总司令杜聿明令各部向西北穿越山大林密、瘴疬横行的“野人山”返回云南。
担任前卫阻击的第96师很快便迷失方向,他们踩着野兽走过的小路在阴暗潮湿的大森林里走了整整十天,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直到半个多月后,一架路过的美军飞机偶然发现了他们。后来,这支部队在藏族向导的带领下翻过白马大雪山,经西藏边缘返回国内。
而被困野人山听天由命的杜聿明及其麾下约35000名中国官兵则遭遇到更大的考验。白天,饥肠辘辘的士兵在山沟和森林里寻找一切可以被称作食物的东西:野果、菌类、植物块茎、野芭蕉。人们捕杀飞鸟、青蛙、老鼠、蛇,掏蜂窝、蚂蚁窝,还有饿极的人吞食动物粪便。入夜,在动物出没的树林里,人们端着上膛的步枪,眼睛里闪动着野兽般的饿光,焦急地期待着猎物撞上枪口。
六月,当地人谈虎变色的雨季降临了。凶恶的疟蚊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向人类发起进攻,把病毒和疟原虫散播在他们的血液中。滂沱大雨使得山洪暴发,道路断绝。动物都躲起来,鸟兽绝迹,人们只好靠着剥树皮挖草根填塞肚皮,死亡和失踪人数直线上升。魔鬼慢慢扼住了中国人的喉咙,要把他们化为一摊血水。
一个短暂的晴天,一架执行任务的美军侦察机在丛林上空发现了烟火,那是一群中国士兵正在熏马蜂,于是,受尽磨难的人们绝处逢生。他们最终听从来自重庆的命令,顶着暴风雨踏上通往印度的苦难历程。
当最后一名东倒西歪的中国士兵在1942年8月的亚热带太阳照耀下走出丛林,历时半年的缅甸之战才以盟军免遭覆灭和千难万险的撤退终告成功而结束。陆续抵达印度的远征军番号计有军直属部队五个团和新22师,总人数不足一万。他们与先期到达的新38师一起改称中国驻印军,留在印度中北部的兰姆伽基地接受整训。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档案材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兵员为10万人,伤亡总数达6万余人,其中有近5万人是在撤退途中自行死亡或者失踪的。盟军伤亡及被俘约1.5万人。日本政府公布的盟军阵亡名单(含失踪)比较保守,为2431人。
战争更较量意志和精神
1943年10月,当时世界战场的形势是,战争的天平逐渐倾向同盟国一方。整训完毕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乘着夜幕掩护,悄悄开出印度,向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北部推进。中国士兵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脚蹬皮靴,身穿咔叽斜纹布军服,79步枪全都换成了汤姆式冲锋枪。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面貌一新的大军。它们的番号是新38师和新22师。部队官兵在美国教官的严格训练下,重新学习未来丛林战的一切要领,并成百次地进行演练。在队伍中间,还夹杂着许多美国军人高大强壮的身影。从理论上讲,驻印军具备了能够从陆地上打败任何强敌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但战争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中国官兵现在缺少信心和胜利的鼓舞,失败的乌云使他们久久不能走出阴影。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孙立人率领新38师在前,廖耀湘新22师随后跟进。而盟军代号为“人猿泰山”的庞大战略计划是史迪威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的当年10月制订,旨在收复缅甸。其名源于一部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异常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该计划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一、X军(中国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二、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该公路全长 700英里,途径许多高山大壑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2000英里。
这个计划的实现将打破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封锁,把中国大后方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紧紧连接在一起。制定这个计划的着眼点出于对战争还将持续五年以上这一基本战略估计。
首创以少胜多奇迹
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距边境约70公里,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由日军增派第18师团第114联队驻守。
10月20日上午11时,前哨战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展开。新38师搜索连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以往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团,但这次区区一个连的中国兵出乎日军的意料。
搜索连是新38师的开路先锋,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激战持续到中午,日军渐渐不支。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击,日军仓皇败退。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11月1日,新38师112团先遣营行至加拉苏高地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112团第二营紧急赶来增援,日军亦增援一个大队,双方就在加拉苏四周山头展开激烈战斗。最终,中国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进攻屡遭挫败。可一连数日,日军日夜袭击,组织敢死队进行突击,中国方面还击却日见稀疏,炮兵射击已失去压倒性优势,变得十分零落。
第5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准备掩护步兵发起最后攻击。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河谷上空。然而这次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只威胁性地低空掠过。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又隆隆地飞来,排放出许多系着铁箱和麻袋的降落伞,准确落在中国人的山头和阵地。美国飞机的到来不仅及时解救了地面受困的中国官兵,同时更给他们输入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为了考验日本人的忍耐力,美国飞机每隔两三日就定期空投炮弹、粮食、香槟、睡袋等军需品,有一次从飞机上投下一门平射炮,不偏不倚砸在炊事班的汤锅里,致使一连士兵整整两天没能喝上热汤。还有一次美国飞行员与地面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投下一袋女人裸体照片和刮脸刀,弄得那些天阵地上人人失眠,脸上都有刀片刮破的痕迹。
中国军人依仗美国飞机的空中补给巩固了阵地,还击更加猛烈了。而日本人却由于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官兵士气下降,伤亡增加。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中国军队利用拖住日军赢得的宝贵时间,其筑路兵团已向新背洋推进。12月底,盟军牢牢控制了这个滩头阵地。一场决定缅甸和南亚大陆的命运的中缅印大决战将从这里拉开帷幕。
中缅印达罗之战
缅北达罗镇,地势开阔,四周有许多起伏的丘陵,是天然理想的防御阵地。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原先驻在密支那,现已前移到达罗镇。达罗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一但失守,战争的多米诺骨牌将被推倒,势必将波及全缅甸。因此,中缅印大决战的第一块骨牌就摆在达罗。
1944年1月3日,中国驻印军两个师分左右两路向达罗平原挺进,另一支从国内空运到兰姆伽的新30师也提前结束整训,到新背洋担任支援。日军第18师团摆出三个步兵和炮兵联队严阵以待,双方兵力基本相等。
9日,战斗打响,双方炮兵均以猛烈炮火轰击对方。步兵短兵相接,互有伤亡,战斗相持不下。史迪威乘坐飞机从空中观察日军阵地时,意识到要打垮敌人,一定要有一支坚强的突击力量撕开敌人防线。
与此同时,侦察分队报告日军师团指挥部,盟军工兵正在达罗以北山区日夜开辟公路,并沿途加固桥梁。1月28日晨,浓雾刚刚散去,从新背洋起飞的大机群就开始对日军达罗阵地实施猛烈轰炸。由270辆坦克和90辆装甲车组成的强大的机械化纵队沿着达罗河谷快速推进,发动机的咆哮好像经久不息的雷声在空旷的河谷中震荡。很快,钢铁洪流的前锋就好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阵地,撕裂敌人防线,然后掩护步兵反覆砍杀,并不失时机向敌人纵深突进。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操纵的向日本人进攻的机械化战争。达罗之战持续了一昼夜。日军第18师团遭受重创,被迫撤退到孟缓。此后,驻印军在孟缓河谷再次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后撤到孟拱。筑路兵团紧随其后,把公路推进了大约200英里,兵临孟拱城下。到3月为止,中缅印大战第一阶段战役历时5个月,终于以日军失败告一段落。
“威尼斯水城”行动
1944年5月,战事逼近缅甸第一重镇密支那。日军和美英中三国盟军围绕争夺缅甸这一中心目标,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中缅印大决战。
4月21日,两支代号为“R”和“H”的先遣支队在夜幕掩护下悄悄从孟缓出发了。支队各有3500名士兵,由中美部队混合编成,配备轻武器和 20天干粮。左路R支队司令由美军上校基尼森担任,右路H支队司令官是亨特上校。他们的任务是:分别翻越人迹罕至的芒库大山,隐蔽接近敌人重兵把守的密支那城,然后等待命令发动袭击。这次行动代号叫“威尼斯水城”。
左路R支队在芒库大山里意外迷了路,队伍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跋涉了整整25天,队伍里有一半人患病,近百人倒在森林里再也爬不起来。部队断粮数日,官兵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死亡和拯救自己。
5月16日,也就是R支队在山上迷路第26天,尖兵排突然听见了枪声,原来是一群日本兵在射杀野象,这也说明下山的路已经不远。经地图核实,R支队已来到密支那东北方向,这时距总攻击的最后时限还剩下不到一天。
右路H支队也曾一度在山里迷了路,比预定时间迟到一天进入指定位置。在他们潜伏的山谷对面,隔着一条浑浊湍急的小河,用望远镜能看见一座大型的军用机场——密支那西郊机场。
5月16日,新背洋机场一片忙碌。参加“威尼斯水城”行动的两万名中美士兵全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高射炮兵睁大眼睛监视天空,唯恐被敌机钻了空子。
史迪威刚刚从孟拱前线归来,仅仅20多天,他仿佛变了一个人,憔悴不堪,额头上挂了花,缠着绷带。孟拱之敌拼命反攻,甚至投入大批坦克,战斗呈白热化。这是一个史迪威策划已久的陷阱。如果不能趁敌人主力被吸引在孟拱之机突然对密支那发动袭击,那么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和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这天凌晨5时,H支队对驻守密支那西郊机场的日军发起进攻。拂晓时分,亨特上校用暗语向史迪威报告:“在圈子里!”意思是战斗即将结束,机场已经得手,却不料又腹背受敌,眼看抵挡不住,幸好这时迷路的R支队及时赶到,重新控制了机场。
直到下午1时,无线电台里终于传出史迪威盼望已久的暗号:“威尼斯商人!”这意味着密支那机场确被占领,“威尼斯水城”行动圆满完成。
攻克密支那
1944年5月17日中午1时19分,缅甸新背洋机场,史迪威一声令下,三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第一批早已进入跑道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立刻升空,风驰电掣扑向密支那。一刻钟后,第一梯队100架载人运输机和滑翔机相继起飞,浩浩荡荡飞往密支那。过了2小时,又有300架载人的运输机和滑翔机再次升空,在数十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护送下,遮天蔽日地朝着东南方向飞去。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日大规模空降作战。盟军飞机满载空降部队,像一柄战斧出其不意地劈向敌人后方的密支那。
源源到来的主力部队立刻投入反攻。从运输机上卸下来的大炮、装甲车和反坦克武器马上发挥了威力。运输机还给部队送来了急需的粮食、弹药和发电设备。夜幕降临,隆隆作响的运输机冲破夜的壁障,几乎不间歇地将成连成排的士兵、火炮和车辆卸在机场上。大规模的空运持续了整整两天
史迪威将军决心要给密支那之战打上一个漂亮的句号,宣称要在两周之内拿下密支那。然而,他低估了敌人的顽强意志和战斗力。月底,由于中美联军轻敌冒进,整整两个团的官兵在密支那火车站遭到不可挽回的覆灭命运,这是缅甸开战以来盟军遭受的最沉重打击。此后,盟军攻势一度削弱。随着双方援兵和缅甸雨季的到来,更加艰苦而激烈的密支那攻坚战不得不持续了将近80天。
1944年8月3日下午3时,响彻密支那市区的枪炮声终于平息下来。中美联军经过浴血苦战,一举攻克这座千疮百孔的城市,同时收复孟拱。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密支那——孟拱战役中,共毙伤日军25000人,中美联军亦伤亡近两万。
密支那的克复,标志盟军缅北会战(“人猿泰山”计划)取得决定性胜利,缅甸战场主动权转入盟军手中。对中国人来说,密支那的攻克意义更加重大,它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生命运输线——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
9月2日,中印公路正式修通密支那。短短数月,运往中国内地的援华物资成倍上升。
国殇之魂
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
1945年1月28日,X军(驻印军)和Y军(远征军)会师阅兵仪式暨庆祝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缅甸边境的芒友举行。同日,印度阿萨姆邦边境小镇利多,印-缅-中公路通车剪彩仪式也隆重举行,第一队250辆满载货物的汽车缓缓驶出印度国境。
2月初,会师后的中国远征军奉命停止前进,返回国内休整,而中国驻印军则旋即南下,进行收复缅甸南方的艰苦战斗,最终于1945年5月1日收复仰光。此时,驻印军奉命返国,各军师复归建制,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取消。
这样,从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又3个月,终于以胜利宣告结束。
二战结束后,根据官方数字,中国方面在中缅印战场上先后投入兵力达40万人,其中还不包括相同数量的支前民工;英美盟军投入陆军30万人,飞机2000多架,坦克装甲车3400多辆;日本累计投入军队40万人,飞机800多架。其中,中国军队付出的代价最大——累计伤亡接近20万人,约占参战官兵人数的一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一笔。
抗战名将戴安澜将军小传
1904年生,字衍功,安徽无为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曾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大战等战役,战功卓著。1939年升任第200师师长,授予少将军衔。
1942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赴缅作战。在著名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与数倍于己之敌孤军作战,击毙日寇 5000余,后又率师收复棠吉。在奉命撤退途中突遭伏击,壮烈牺牲,年仅38岁。以生命实现了他“如得远征异域,始偿男儿志愿”“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铿锵誓言。
1943年4月1日,全国各界代表万余人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国葬。毛泽东作挽诗《海鸥将军千古》。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戴安澜遗属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