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出中国记”近日又出现戏剧性转变,表示“希望与中国政府协商取得一致后继续留在中国”。谷歌的一连串表现,似乎都是一个精心准备的过程。
尽管表面上看谷歌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是为了坚持此前宣称的“不作恶”原则,但这无论如何只是一个借口。因为谷歌在选择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已经了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在进入后的几年中,它从来没有对此制度发表过抗议。因此,笔者认为,真实的原因在此之外,其中一种合理解释是:为了配合美国试图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互联网制度进行审查。
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一直是美国刻意攻击的对象。早在2009年11月份,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发表了一份报告,其重心即是讨论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是否符合WTO相关规则。报告特意以搜索引擎为例证进行分析与研究。联系到此次谷歌所发表的强力声明,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二者之间“前后呼应”的关系。
谷歌此前的声明称,将“不顾一切”、“不再对搜索结果进行任何过滤”。一旦谷歌在中国市场提供不过滤的搜索结果,中国将不得不宣布驱逐谷歌。如果此推论成立的话,谷歌显然达到了目的:通过自身行动和中国举动证明,中国违背了基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所承担的义务。中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表中并没有对“在线提供服务”进行任何保留,中国在此领域的市场开放是全面的,没有任何限制。中国对互联网管理的随意性与武断性太强,很容易被对方攻击,从而使中国陷入进退两难。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美国为了等到这一天可谓“用心良苦”。早在2007年,就有美国国内团体呼吁美国政府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以便对中国互联网制度进行审查。那时因证据不足,美国并没有采取行动。而现在,至少从谷歌宣称的“事实”、邮箱帐户受到恶意攻击的“证据”可以部分推断,美国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证据。
即使美国没有借助本次事件对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发动总进攻,但面对未来的风险,中国又是否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