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诺贝尔奖成中国人的痛 像病毒周期性发作

www.creaders.net | 2010-10-07 09:39:40  联合新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10月4日凭借发明“试管婴儿”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紧接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石墨烯研究方面的成就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相比于其他国家锣鼓喧天的热闹情形,中国门前就显得格外冷清了,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大国,却从未染指过诺贝尔奖,不得不让人有些遗憾。

  华声在线曾有评论指出,对于诺贝尔奖,其实中国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需要它证明很多东西:民族是聪明的;体制是正确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当年的奥运金牌,仅仅想证明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一样。

  还有评论称,每年10月,国人的诺贝尔情结都会像是一种设置好的周期性病毒一样准时发作一次。而这种症状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人会参与到讨论诺贝尔奖人选的话题之中,还有人会如数家珍地说着自己记得的获奖者,总之,这项原本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紧密的严肃奖项会突然变得异常亲民,大家关心它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拿到期末三好学生的奖状一样急切。

  其实,在过去的岁月中,中国曾经也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都因为种种原因与诺贝尔科学奖一一错过。

  “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认为这是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高考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高考题目,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他还说,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走在学校里,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则在台下偷笑。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培根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而中国现在的学术界,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在个别学者甚至知名学者那里,学术造假、论文剽窃、虚报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有些学者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弃德向恶,昧心而为,竟做出一些违反学术规范、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来。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9月10日曾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一个人才的横空出世,并不像预言那样简单,中国学术界如不能解决掉自身的种种问题,那么中国人还将会十年、二十年永远等下去,永远祥林嫂式的企盼着诺贝尔奖。

   0


相关新闻
诺奖得主指出 男人“不做家事”影响生育率快讯:川普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诺奖得主语出惊人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李老师”:发币是为行动
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人选 “卡通猫” 李老师发声李老师:诺和奖提名“向家人证明儿子不是汉奸”
热门专题
1
何卫东
6
中共两会
11
苗华被抓
2
俄乌战争
7
大S
12
美国大选
3
川普
8
中美冷战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AI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