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两岸新论述,关键只有八字,「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还决定不给媒体询答机会,没有直接进一步说明辩证,完全留白给外界去各自表述解读,只见内外对手也依各自
所需,纷纷找各自角度回应就定位,显示,这只是第一步起手式,蔡英文的招数有点新、又不会太新。
有人认为,蔡英文想走出民进党一贯的主权论述模式,这一小步同样就是希望摆脱已由马英九所制约的的蓝绿统独思考框框,过去十几年来,这种声音在绿营中不能说是没有,其实谈「和」的影子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两岸学者专家的一种非主流想法,在主权论述、求异思考当家时,根本就没有机会,也不熟悉,这可以吕秀莲的回应做代表性的印証,「我想了一下…学问很深,我还没有完全意会!」
当然一开始,「和而不同」会让人容易联想到中国歷史曾出现的君子「和而不同」等和谐、中庸的古老智慧,但是硬要说是有此脉络思考,目前还是强说辞,在蔡英文及其重要幕僚未说明前,当然要予以保留,暂时不过度解读。

定调两岸政策,蔡英文表示应和而不同。
更何况,蔡英文其实也说了,「和」是「和平」的「和」,相较下来,西方「和平」论述的色彩成分应该还是主要的方向才对,而和平稳定的用字,蔡英文在过去就已经常常在用了,并不是政治层次很高的说法。
从选举策略来看,走中间,这是争取总统大位一定要的,差别在于可以包装用字不同,另外,可以务虚,在野的挑战者可以不一定现在就要对「九二共识」等具体问题表态,因为这是当选后才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一句延续说,只要依照两会白纸黑字,不去多谈背后脉络,不也可以说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或许是可暂时堵住对手质疑的悠悠众口的。
对手马英九的回应是批评这八个字空洞无物、避重就轻,也不直接去谈「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此做法应该也是空洞,态度保留,不急于出手,对蔡英文继续听其言、观其行。
只不过,马英九政府为了「必统」的第一顶帽子强调「不统」的主张,固然可以说是自己一贯的立场,但有人认为这是,蔡英文希望「引蛇出洞」,分化蓝红关係,未来是否在大选决战时刻逼迫马英九选边,做出新的政治承诺,将可能是关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