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胡锦涛政治经济都转左 中国改革要前功尽弃

www.creaders.net | 2011-05-09 10:53:47  明镜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人们过去常常批评邓小平是“打左灯,转右弯”,“经济上反左,政治上反右”,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那么,胡锦涛是否也是採取类似的策略呢?

其实,对邓小平这种思路,被软禁中的赵紫阳早就一针见血,认爲:这样的思路,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越大,政治上的专制就会越强。

赵紫阳不愧为政治家,对历史与现实走向,有明澈的预测。

更发人深思的是,胡锦涛似乎不仅是“打左灯”,而且也“转左弯”!也就是说,不仅在政治上否定普世价值,更从经济上回到打下了毛泽东时代烙印的状况。

中宣部推出的《六个为什麽?》把毛泽东的三大改造肯定、歌颂一番,说中国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毛泽东那个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消灭私有制,没收资本主义企业,消灭资产阶级。

当局以倾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扶持国有企业,挤压民营企业,使改革了30年之久的国退民进体制,重新出现“国进民退”趋势。2008年,国进民退发生在钢铁、煤矿、化工、航空、食品、房地产等各行各业,来势凶猛。国营企业在中国各行各业重新成爲龙头老大,佔据垄断地位。无怪乎有海外媒体称“2009年是中共全面逆转年”。

《南方週末》先后发表两篇长文评述了这一趋势:

央企,十年前与亏损、低迷连在一起的词,如今俨然变成了财富、进攻、话语权的代表。在海外频频收购矿产能源,在国内进军楼市屡夺“地王”,同时伴随著年薪十万抄表工和千万元水晶吊灯等诸多传闻。可以说,“央企”是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热词之一。更重要的是,今日的央企集中体现著“中国模式”政府主导、举国体制的特点,由此成为“中国模式”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央企的强势,挑战著“国退民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亦由此引发了中国改革方向的争论。央企为何如此迅速地膨胀?它将带来什麽影响、会不会抑制民间力量的生长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中国改革的彼岸究竟是什麽样?

《南方週末》报导说,央企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外扩张。8月18日,中石化宣佈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完成中国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油气资产收购。此前半个月,中石油也楔入了中东——久负盛名的石油乐园。在国内,中石油亦开始全力进军天然气的下游市场。外界担心中石油正在“複製另一个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垄断神话’”——通喫上下游。陕西、黑龙江等省大多数石油民企已经被中石油收购,北方市场上快见不到民企的加油站了。

中石油只是央企扩张的案例之一,红色资本新一轮攻城略地的消息何止于此。2009年以来,宝钢入主具有较深民企色彩的宁钢,中粮染指蒙牛,中化旗下的方兴地产替代民企富力成为北京的新“地王”,在山东省政府主导下,盈利的民企日照钢铁被国企山东钢铁吞併。……

国有资本,早不再是多年前那根会在大热天下慢慢融化的冰激凌。中化、中粮等垄断国企,既奉有保值增值的令箭,又无经营范围的法律限制,对房地产、矿业、铝业、奶业等普通竞争性行业摆开了“全覆盖”收编的架势。

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成交总价排行前10名的高价地块中,六成买家有著国资背景。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以来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官营化正风起云涌。

中国在走一条独特的国家资本发展之路。在某种程度上,这已变成“中国模式”还是“西方经验”的道路之争。儘管未来充满变数,但若是成功,就将彻底改写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

2009年,注定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一朵绚烂的浪花。两年共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资金开始进入经济体,其中的大部分流入地方政府和国企。同时,中央政府要求其控制的金融机构开闸放贷以刺激经济复甦。为了避免可能的呆坏账,银行本能地跟著政府和大项目走。

这一年出自金融机构的近10万亿元贷款主要是贷给了各级政府和国有大企业,以及拥有国家项目的企业。

这是一场没有红头文件的自发的而又系统性的国进运动。在这场经济刺激大戏中,“铁公鸡”(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的投资战场。

文章介绍,金融危机开始后,政府向央企注资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国企成为新一轮的受益者。一个偏远省份的国企,也能拿到需要“马上花出去”的十几亿。国务院在上个月说,国家将动用外汇储备,支持和加快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和收购,“把外汇储备运用与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而这些利好消息,都让民营企业望尘莫及。大量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日益艰难。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挤出效应”。

这一切,都是在实践国资委最初的设想。自称“急性子”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理想”的企业格局要义是,靠“轻小集加”起家的民营企业在产业下游的生存,而大型国有企业则全盘控制上游的若干垄断型行业。

这一“挤出效应”是否放大成了整个经济体的“国进民退”现象?政商两界看法不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和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都表示,不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顾问、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保育钧,却公开质疑国进民退的合理性。全国工商联2009年8月7日发表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宣告在政府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中民营企业被淘汰出局,国进民退的大戏接连上演。保育钧对记者说:“在这轮危机中,‘国进民退’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去民营化现象已愈演愈烈。”吴敬琏也警示说,这不是好情况,这位长者曾担心中国会滑向权贵资本主义时代。

这种市场化改革的转向,最集中体现在“非公36条”的命运上。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发佈“非公36条”。这是共和国成立56年间,第一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佈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第一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但2006年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表示,“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这等于给非公36条泼了盆冷水。此后,非公36条的具体落实政策迟迟没有出台,该文件4年多的时光在务虚中流走。

多年改革之后,中国仍不具备市场机制的全部特徵:分权、自由进入和自由竞争。儘管中央设定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政企分开,但央企并没有摆脱政府的意志。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企业的集中度不是减弱了,而是在不断提高。

中石油就正在为垄断付出代价:至今内部制度改革缓慢。2000年上市之后,它向现代型企业转型步子就又放慢了,它至今更像是一家老牌国企。一家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员工说,一份文件从子公司上报到母公司,需要多级领导的审批,有时可能爬行十几天。绩效考核也比较鬆散。即便是在美国严重受挫的2008年,中石油的淨利润率也仅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五分之一。但中石油的员工总数却是后者的16倍。

在经济学界,央企、国企为王的发展模式依然存在争议。是否会固化国企靠垄断为主的赢利模式?寡头格局定型之后,企业被激活的趋利本性如何控制?人们担心,国进民退后劣胜优汰、阻碍竞争、保护垄断、滋生腐败等严重弊端,又会全面回潮,尚未进行到底的民营化和私有化改革,有可能前功尽弃。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