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共官方媒体《环球时报》27日刊发北大教授评价韩寒的文章说,韩寒最新的博文说明,韩寒开始试图超出对现象的罗列而更深入地思考,,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这是超出“左”“右”框架的努力,也是寻求对现实真正有力回应的开始。
12月23日至26日三天时间里,韩寒在其博客上接连发出三篇博文,分别是《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引起中国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
中国青年作家韩寒经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高中中途退学,畅销书作家,他现在是著名赛车手,中国访问量最高的博客主人。2010年,韩寒与奥巴马、比尔盖茨等一道,进入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全球影响力100人的候选名单。许多人把韩寒视为一个对社会重大问题发表看法的“公民”而高度重视,将他视为一个远远溢出知识分子原有的对于中国问题思考的新人物。
文章说,这三篇最新的博文可以视为这位年轻意见领袖对于中国问题系统思考的一部分。韩寒从之前“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到今天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是一个从直觉开始的批判之旅向着理性思考的升华。
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理解中国今天的状况和三十年来的发展?这既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内部 “左”“右”分歧的焦点,也是一直在知识分子中争讼不已的问题。但从今天看,中国30年来的发展显然超出了“现代性”的“左”“右”二元对立。中国并没有按照“左”“右”知识分子所预想的模式和构架发展。
往往“左”“右”的知识分子过度局限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中国的新发展缺乏阐释力,也无力具体地回应中国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处于一种“阐释中国的焦虑”之中,失掉对现实的把握。“左”“右”的二元对立既限制了知识分子看世界和中国的角度,也限制了他们对现实的真正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不少知识分子力图超越“左”“右”,从原有的固定的价值中超离,寻求更深入具体地把握中国。
因此,文章认为,韩寒的这个选择其实并不偶然,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艰难而认真的思考链条中的一环。
文章认为,韩寒这几篇重要博文的意义,在于他开始试图超出对现象的罗列而更深入地思考,寻找“阐释中国”的新路径。这是超出“左”“右”框架的努力,也是寻求对现实真正有力回应的开始。这其实给了当下知识分子更多启示,我们都需要更多面对现实的中国,而不是拘泥于既定的框架和模式;我们都需要对于现实进行有力的阐释,而不是背弃现实去满足自己的一厢情愿。
文章最后说,韩寒已化蛹为蝶,一个年轻人敢于直面他所面对的现实,试图给予新的阐释,他有勇气超越自己,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当前新闻共有8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全部评论 |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李天一被判10年出狱后 令人愤怒的一幕出现 |
2 | 惨被拒绝,川普现已骑虎难下 |
3 | 中美突传重磅!紧张局势加剧 北京对川普出 |
4 | 意外逆转!习访东南亚,收到坏消息 |
5 | 一尊这次彻底栽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