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谷开来谋杀案庭审掀起一阵消息轰炸后,中共官方戛然而止于一篇纪实文章。庭审带来的一系列疑问,如4名原重庆警察局长涉嫌包庇谷开来会做出何种处理,薄熙来与此案到底有无瓜葛等等至今悬而未决。在未见官方消息的情况下,各类小道消息开始迅速流窜。因之而起的批评中共消息公布透明度不够,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暗藏玄机的声音也不断涌出。
按照普通大众的理解,薄熙来、谷开来、王立军,以及4名警察局长,好比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任何一方的异动,其他方都很难撇得一干二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薄熙来和谷开来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所以,在谷案中,公众希望获知薄熙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知情还是包庇,甚或间接参与。然事实上,中共官方通告和庭审纪实中,却并未满足公众的这种心理期待,故而不明真相的民众很容易转而投入到颇具戏剧性的谣言中去。
早在谷案开审前,就已有媒体披露,中共已对如何处置薄熙来及王立军达成了共识。其实,从中共“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一贯作风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就此延伸到一系列案件的信息公开问题上,谷案后对涉嫌包庇的4名警察局长究竟是采取迅速处理的做法还是点到为止,留待时机成熟再立案审理,中共心中也已经打好了算盘。至于外界普遍关注的薄熙来是否与谷案相关,除了截至目前的“切割思路”外,其他的诸多猜想,或将在薄熙来成为法庭主角的时候会逐一见分晓。
美国纽约大学中国法律问题专家孔杰荣表示,由于中共控制着国家的司法体系,对薄熙来夫妇提出的一切指控都会小心地服从于党的政治利益。如此看来,中共之所以选择间歇性处理薄、谷、王案,而不是在谷案中将薄熙来和盘托出,在谷案后迅速对王立军及涉嫌包庇的4名警察局长做出审理,并不代表着不处理。换言之,在处理此类环环相扣、敏感且重大的案件时,中共有自己的节奏和安排,而且中共自身的政治利益在这一节奏和安排的形成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主流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往往存在“剪刀差”的今天,中共的节奏却很难跟得上民众对真相的渴求。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是政治参与意识不断觉醒且对真相等待无望后被各类小道消息牵着走的民众,一方是希望做好万全准备、以求不出任何乱子处理政治事件的政府,两者之间很难实现和谐的“共振”。这一点,谷案后不久持续曝出的“真假谷开来”、王立军已秘密开审等中共官方消息之外的谣言,就是官民在信息公开问题上天然冲突的有力例证。
抛开薄谷案,中共在对外信息的公布上,往往以“欲说还休”的姿态示人,所以很容易引发民众对政府透明度的不满和愤慨。有政情分析人士就此指出,中共在处理关涉敏感政治问题时,往往会提前预设民众对信息的承载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为了避免出现不可控的混乱局面,会优先选择类似“沙漏型”缓慢放开的方式,而不是一股脑儿将所有信息都抛置在广场中央。这种预设放在薄谷案中,便可以解释为何不在审理谷开来时将可能与此案相关的一干人等彻底清算的原因了。
回归到如何解决政府信息公开与民众知情权保障的问题上,如果单以网络舆论场为标准做出评价,不免有失公允。毕竟,中共在谷案中展现出的不同于以往的法治思维还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公信力和透明度屡遭肢解的今天,中共也不得不花更多的心思去考虑——亦步亦趋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处理问题,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民间舆论场与主流舆论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如何通过国家机器得以有效纾解?当然,此类问题的解决,除了要有占据先天优势的中共执政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得辅之以普通大众的理智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