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柴静专访:李永波有言论自由 他强势的背后

www.creaders.net | 2012-09-18 21:44:03  新浪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北京时间9月16日,中国羽毛球队主教练李永波在伦敦奥运会后首次就“消极比赛”接受专访。回国后他曾多次以“不要再纠缠过去”为由回应消极比赛。此次,李永波做客CCTV-1《看见》节目中再度回应消极比赛,他表示世界羽联取消运动员比赛的处罚太过草率,同时称竞技场上金牌是惟一标准。

  李永波的专访播出后,关于“金牌论”以及消极比赛的态度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主持人柴静也通过新浪博客向广大网友解读了一些采访中的细节。

  以下摘选为柴静新浪博客(点击进入柴静新浪微博)

  专访李永波节目播出后,一些媒体发来采访要求,希望我回应一些问题,在这里一并回答,不再一一回复了。谢谢。

  1、 您是第一次采访李永波吧?为何选择有争议的人物?

  我们在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只有一个问题要问“公众想了解他吗?”如果想,那么“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这个选择?”,我的职业要求不是做出评判,而是报道他这个行为背后的因果。

  以往有过一种声音,觉得人物访问节目不要报道争议性人物,但是争议出现,说明社会中新的判断已经开始生长,新旧力量交相汇集,激荡中正可以看见社会变化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一个公共电视台,在争议中理应提供事实,引起思索,才能平息想象,消解不必要的冲突。不去报道这样的人物,才是漠视自己的公共责任。《看见》珍惜这样的报道可能,希望我们能善用。

  2、 在你采访交锋中,是否感觉李永波过于强势?

  观众留言说:“看这期节目的时候,有点儿看李阳家暴那期的感觉。原因在于被访者很强势,而且他们身上有着较多的争议的东西。但这次没有李阳采访的攻守状态,没有“水花四溅。”

  这是因为采访李阳那期后,卢安克的话曾对我有影响,他说:“面对一个具有非常强烈又独立想法的大人。如果你对你的采访要表现什么没有目的,他也没有什么要对抗的,而能很自然地表露他自己的东西,不需要在“对抗”上浪费他的口才,我想这就已经够了。”

  有观众说“你这次很小心翼翼”,这个词也对,因为我采访的同时也在反观自己,是否能够没有加诸于人的目的,只是引述多方的看法希望他回应疑问。我的任务不是说服谁,而是呈现他本来的面目。

  强势的背后,是需要理解的更深社会心理,就象一位读者看到的是:“现代体育文明与我们这个拥有古老文明、急需证明自身正在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焦躁情绪的对比。”

  卢安克还说过另一句话:“如果理解了,说一句话,和带着反感说一句话,效果是不一样的”

  3 《看见》播出后,网友反映巨大,有严厉批评的,有支持李永波的,李永波的思维是否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价值观?利用规则,唯金牌、唯利益至上?

  嗯,我不敢说李永波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价值观,我觉得每个人都只反映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讨论的意义,并不一定能有保证共识,只能增进人们理解别人为什么和对什么问题,作出了与自己不同的选择,以提高我们对价值选择的自觉度与敏感度。

  认识到这个道理,是这次采访对我来说的最大收获。

  博客后有位观众的留言说:“看这期节目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当我看不惯一件事情,除了怒斥,还可以静下心来看看对方的转变,在转变中寻找机会,救赎自己的愤怒不平。归根结底,要尽力影响周围的人,营造更适合良性竞争的氛围。”

  4、你认为李永波为何能如此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

  我倒没觉得他“如此坚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节目里你可以看到他对外界舆论的内心反应和反复思量,对于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和两次让球风波,他都没回避,现在与当时的看法都不同,认为现在可以接受观众给外国人加油,认为尽量要避免让球的发生,不要伤害他人-----这都是他的变化。

  如果心怀成见,很容易只看到自己已经形成的定见,思想的变化需要有缝隙,让空气进去,才能发生摇摆,这个不光对李永波,对观看者也一样。

  5 有媒体评论的标题是“谁给了李永波大放厥词的权力?”,你怎么看?

  这个“大放厥词”在现代语境里有人身贬低之意,看上去寒意闪闪,媒体的正式评论用这样的词让人不安----李永波作为一个公民,有言论的自由,不需要谁额外赋予。

  李永波表达了他的观点,并没有辱骂反对他观点的人,也没有剥夺别人批评他的权力----但批评不是羞辱,反思不是声讨。

  这篇评论中说李永波“一支金牌之师的领军人,却将体育精神置于不顾,一切以金牌(钱)至上”……“为了谋财而不择手段。”这个说法是否太武断?李永波在节目中已经回答过金牌意味着什么,说的并不是钱。

  媒体评论涉及到对他人动机和道德的判断时,我觉得是否准确些,留些余地为好?选择性地使用和放大论据,容易有失公允,也没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发一段我常常用来反思自己工作的话,与这位同行共勉:“‘事实’陈述使用那些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木头”“有毒物质”等等。而‘看法’陈述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美好”、“丑陋”、“折腾”、“胡闹”。事实说:‘请你核实’;看法说:‘我说对,就没错’。事实陈述是谦虚的、协商的,而看法陈述则是傲慢的、独语的。”

  6 采访结束时,李永波转身走了,你当时是否有情绪,怎么看他这么做?

  结尾处他离开了,没有告别,有些人认为这个动作不够礼貌,他离开确实是要赶飞机,这个我在节目中解释过了,至于离开的方式?我只觉得他的任何反应,都是加深对他理解的契机。

  如果在四五年前,我大概会站起来,追上去继续问。现在我坐在那里没动,不用再追加什么,也不会把他这个动作理解为针对谁而发的-----他离开的方式映射的是他对这个提问的反应,我们要做的只是呈现这个动作,不刻意剪掉,不滥加以解释,也不夸张使用,就让它保持原样就可以。

  我们尊重观众的智慧,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7、李永波把问题归结于规则问题,又从自己和队员的角度强调了“唯金牌论”,你同意他说的吗?你对伦敦奥运会羽毛球队消极比赛的事件的最终观点是什么?

  记者的职业要求,不是同意或者不同意采访对象的观点,是呈现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想法。追溯这个看法形成的来源,再观察这个看法在变动不居的时期里,受各种力量影响,将向何处发展。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