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能把太湖治理好,哪怕GDP下降15%,这是我们向大自然还账。」──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爆发,李源潮在一个工作会议上表态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境内的海丰农场最早是上海农场的一个分场。它距离上海近300公里,是中共建政初年从江苏「挖」出一块地,专门关押上海市劳改犯人的地方,是上海最大的劳改农场,后来变成上海的粮油副食品生产基地,当地居民拥上海户口,子女考大学与上海人同等待遇,因而被戏称为上海的「殖民地」。
李源潮(第二排左一)与队友在海丰农场合影。
芦苇房外读书 脚浸水盆防蚊子叮
1968年5月,李源潮是首批5,000多名「老知青」,当时他还用「李援朝」的名字。李源潮当年插队的庆丰二队,当年的三排茅草房早已拆去,只剩房基,中间操场也长满杂草,南面是饭堂。但农场总部有一个上海知青纪念馆,记载并展示当年知青们在农场战天斗地的历史,里面收藏有当年李耕田出工的考核记录、用过的农具。但令人遗憾的是,记者到时纪念馆「闭馆整修」。经了解才知,原来因李将进入十八大中共权力核心,当局为防媒体炒作,下令闭馆,等十八大尘埃落定后,再重整展出。
海丰农场的人无不以「出产李源潮」而自豪,连在路边歇脚的农民工被问到时,都会兴奋地说:「李源潮呀,当然知道!是我们这出去的。哪里想到呀,当年他们还是小孩(中学毕业),过来玩玩(插队),想不到现在是大领导了!」当年和李同队的队友梁铁旦忆称:「我们四个人,一天要割稻七亩二分,那时秋收很紧张,农活很艰巨,虽然苦,但大家同劳动,心里高兴。」
记者探访住在农场的新丰镇的邵炳谦一家。提起当年李源潮那班知青,邵家人津津乐道:「(他们)当时苦到不得了!在农场吃不饱,在(我们)这边玩完吃饱饭就感谢到不得了﹗」邵说,当年知青只有每礼拜日来他们村买生活用品、花生、瓜子,村民见他们苦,都让他们吃饱才走。问他们当年认识李源潮吗?邵答:「通通(都是)小伙子,认不得了!」
邵炳谦告诉《苹果》记者,李源潮今年1月曾回过农场视察,还託村里干部来送礼物给当年给他送饭吃的老村民,「可他自己(李源潮)没有来呀!你让那些干部去哪找当年那些人哩!」
当年的上海知青范天庆曾回忆说:「在那些知青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李源潮。在充满霉味的破烂芦苇房中,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蚊帐中看数学书。有时房子里没有电,李源潮就到芦苇房外面读书。为了不被蚊子叮咬,他还想出办法,端一盆水把脚浸在里面,不怕蚊子叮。」
1998年,李源潮(右)带儿子回农场探访,并让儿子挑土。
让儿子挑一担土 重走自己走过的路
1998年,李源潮任文化部副部长时,带着妻儿从北京回海丰农场「探亲」,又让儿子挑了一担土,重走自己走过的路,还把那里的土带了一包回北京。他指着一所屋檐下一盏路灯对儿子说:「这是当时农场里唯一一只亮到天明的路灯。那时集体宿舍规定,定时熄灯。爸爸就跑到路灯下面看书。」他告诫儿子「应该好好珍惜你现在的学习环境」。
四年知青生活,李源潮经历了「欲成大器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1972年他获推荐上大学,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分到中学当数学老师,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内地恢复高考,李又以28岁的高龄,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
李源潮(62岁)
籍贯:江苏涟水县
教育: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硕士和中央党校研究生部法学博士
家庭:父亲李干成曾任上海副市长;与妻子高建进育有一子
经历:
1983至1990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90至1996
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一局局长、副组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1996至2000
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2000至2007
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
2007至今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2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5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6 | 危急,中南海风暴要来了 |
7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8 | 为何刘亦菲单身至今?看完这些照片你就明白 |
9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10 | 墙内车友大呼:燃油车的天塌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