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胡锦涛完美收官 从文攻武还吓到“买台”

www.creaders.net | 2012-11-21 22:48:06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从国民党退守台湾以来,两岸的统一对中共来说是势在必行的。然而,天不遂人愿,正当两岸关系迎来小阳春,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蒋经国的逝世使这一切计划都暂停。此后,两岸关系迎来更加残酷的李扁时期:一方是高唿台独的民进党得到总统宝座,一方是立场强硬的共产党骑虎难下。就在双方持续僵局的时候,胡锦涛上台了。10年之后的两岸,紧张局势大为降低,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在台湾本土的支持程度也与胡锦涛当政前不可同日而语。而实现这一切,看似老实、木讷的这位中共总书记用的招数竟是“钱”。

  中央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949年,在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毛泽东一直宣称“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由于刚结束内战,国共两党还处于敌对状态,毛泽东时代没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行环境。此后,毛泽东停止了炮打金门,但由于美国第7舰队的介入,武力解放台湾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虽然毛泽东有国共第三次合作的设想,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种设想自然成为泡影。

  文革结束之时,台湾内部也迎来变化。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此后不断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龙头。双方均处于一个变革时期,使中共重新开始思考处理港台的问题。

  大陆的对台政策,以1978年10月8日邓小平提出,我们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作不使用武力的承诺为标记。此前大陆的口号是“我们一定解放台湾”,此后和平统一提到议事日程。1979年元旦,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提出三通,两岸结束战争状态。1981年,叶剑英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提出叶九条,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开始了一国两制、台湾特别行政区的构想。叶、邓分别阐述大陆对台政策,敦促两岸进行交流,唿吁第三次国共合作,主张由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两党谈判。但叶九条和邓六条,设定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谈判的前提。

  此时的台湾,蒋经国领导下的国民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是国际上与中华民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少,国际生存空间受到压挤;二是国际社会要求台湾进行民主改革;三是岛内民主运动(即党外运动)的兴起。处于困境中的国民党,不可能也不敢与共产党进行党对党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与邓小平通过密使传达消息,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以及解除戒严。两岸关系迎来了小阳春。可惜,在 1988年蒋经国去世,其准备与大陆联系沟通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九十年代开始,台湾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外交上的压力,使得台湾不得不面对统一或是独立的问题。李登辉1988年l月开始执政,4月即以通邮为起点,渐次开放双岸交流。1990年 10月7日,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李登辉亲任主任委员;同年底,成立名义是民间,实为官方性质的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2月23日制订《国家统一纲领》,提出主张中国的统一,“在理性、和平、对等、互惠的原则下,分阶段逐步达成”。

  1992年3月,海基会与海协会开始进行第一次协商,可惜由于双方太过强调政治层面而破产。经过7个月的努力,双方在11月打成了“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这就是当时“九二共识”的源头。

  在双方均认可“一个中国”的底线后,李登辉提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份;既而提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的现状是“一国两府”。这个说法遭到了中共的勐烈抨击。此后,双方渐行渐远,李登辉与本土势力相结合,并于1999年一改“一国两府”的说法,将大陆与台湾定位于“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分裂趋势渐显。而此时,中国大陆刚刚经历了对越自卫战争以及西沙海战的胜利,中共高层在此时的心理惯性下,认为武力不失为对台湾李登辉等人施压的一个选项,所以对台政策的思路急转。在1996年与2000年两次台湾总统选举时,大陆以军事演习的方式,警告台独。但其结果适得其反,武吓效果不但不理想,还适得其反地助李登辉与陈水扁成功当选。

  这种僵局一直持续着,中共一时无法转圜;陈水扁因“台独”上台,困于其民选总统的身份,也无法迈出和解的一步。在这个时候,胡锦涛上台了。

  胡锦涛兵行险着以奇胜

  对于中共来说,两岸的统一是必须的,然而,对台湾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统一,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胡锦涛无法参考“港澳模式”:一是港澳没有活跃的政治社会。台湾的政党轮替让胡锦涛认识到,台湾不再是国民党的天下,中共要面对的,将是有民意支持的不固定政党,争取民意比争取政党更重要;二是港澳没有强大的独立力量,台湾在李登辉与陈水扁的经营下,“台独”气候渐成,比统一更重要的是遏制独立势力。三是江泽民时代的文攻武吓政策,虽然能对台湾分离意识产生些许潜在吓阻效果,却也将台湾民心震散。

  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先搁置统一,而将遏独摆在第一位。为此,他再次祭出中共“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将整个台湾作为统战对象,甚至包括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

  2003年3月31日,胡锦涛第一次提出“胡四点”:一是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要大力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三是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四是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稍后表明,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胡锦涛的这番话不啻于表明,中共不是冥顽不化,不懂变通只要民进党能摒弃“台独”立场,体认一中原则,同样可与大陆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可惜的是,陈水扁不会也不可能放弃“台独”纲领,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继续操弄“台独”议题,持续去中国化。在民进党拒绝沟通的情况下,胡锦涛找上了曾经的老朋友与老对手——国民党。

  自古以来,兵行险着往往出奇制胜,胡锦涛在正路不通的情况下,抓住台湾民众想要恢复两岸经贸往来的心理,以纪念孙中山逝世八十周年和兴中会创立一百周年为契机,邀请国民党高层访问大陆,以经贸为主线避谈政治。在今天开来,胡锦涛在政治上铁板一块的情况下,从两岸的经济上发力是顺势而为,自然之际之事。

  只是在当日,敢于从国民党入手,打开两岸谈判新路,这需要极大的想象力。

  毕竟国民党在政党轮替后,虽保持最大在野党的身份,然而,在民进党利用行政资源,屡屡打压国民党的情况下,昔日第一大党的势力逐渐下降,并面临着被分化与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共固然可以与国民党谈判并签署协议,却可能得不到台北当局的背书。国民党比起民进党的优势,在于其手中掌握的岛内人民对两岸经贸切断的不满,以及连战“兵凶战危,也在所不惜”这种不怕任何流言与险阻,将全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

  形势所然,双方心有灵犀。胡锦涛抛出的橄榄枝,连战很快予以回应,两岸迎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打头阵的“破冰之旅”。这次访问只谈经贸,不谈政治,相互摸底意味浓。此后,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团前往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做议题不设限的对话。这是自1945年后,中共与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双方达成5点共识:一、在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促进恢复两岸谈判;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三、促进两岸在经贸交流和共同打击犯罪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双向直航、三通和农业交流;四、促进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谈判;五、建立国共两党定期沟通平台。

  这种模式缔创了两岸党对党的谈判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早在1981年“叶九条”中已率先提及,不过落实到两岸之间的协商与对话却是首次。虽然缺乏台北当局公权力背书,使得实质功效面临考验,但在两岸目前僵局的情况下,这样的模式似乎也为两岸之间的沟通找到另一个管道,两岸关系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胡新政“入岛、入耳、入心”

  2005年,连战展开历史性破冰之旅只是前奏,真正的发力是在三年后的2008年,国共终于等到马英九上台。也许是两岸等这一天等了太久,马英九上台后,这种“不谈政治、只谈经贸”的方式得到大力的推广:恢复两会(海协会、海基会)制度性协商、启动历史性的大三通,陆客赴台游解禁、台湾金融机构到大陆发展,台湾与大陆互相交换学生,直到签署了包括降低关税的“两岸经济架构协议”(ECFA),使两岸关系有了一个里程碑的发展。

  在两岸交流中,胡锦涛也逐渐完善了对台政策。从胡锦涛“胡四点”到“胡六点”,大陆在两岸问题主张逐渐系统化和聚焦清晰:“硬的更硬,软的更软”——“硬”的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阻吓了“台独”势力;“软”的是在“坚持一个中国” 与和平发展这个大题目下,北京通过柔性操作,不断向台湾民众释出善意,以争取民心回归。这种做法,一方面成功地缓和了两岸的紧张局势,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将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善意和诚意、和平统一的决心及信心真实地呈现在台湾民众面前,真正做到了对台工作“入岛、入耳、入心”。

  这些政策的效果,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得到检验。马英九在陈水扁贪腐案“红利”基本消费贻尽之后,仍能在蔡英文强打贫富悬殊、无薪假等民生议题之下,能以近80万票的差距赢得总统大选,各方的评价都认为这是“九二共识”的胜利。

  事实确实如此,企业家担心蔡英文上台会影响其经营,纷纷跑出来力挺“九二共识”实质是挺马;南部渔农民担心自己的产品断了销路而放弃亲绿立场;就连蔡英文也将“台独”重重包裹起来,避开与马英九谈论两岸政策。

  胡锦涛能使到台湾民众在潜意识中,认知到否定“九二共识”,台湾民众就没有好日子过,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殊不简单。从16年前偏要投票给“北京所不喜欢的候选人”,到今日自觉地投票给“北京所接受的候选人”,这才是未有直接介入的介入,是将对台工作进入到“做人心”的工作的新阶段,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理 “入岛入户人心”。这个成果的获得,并非是宣传攻势之功,而是经济交流所催生的感觉,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此文宣攻势更为有效。

  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共对台政策就此为止,无需变化。马英九自上台后,就一直坚持着“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而且得到了台湾民众的认可。和平统一,事关民心相背,自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然而,同意“两岸维持现状”的比例也在逐步攀升,这说明“先经后政”的政策需要做出调整,如何使得台湾民心回归,并在政治上有所突破,这是中共下个重点。当然,这些都是习近平的事情了。胡锦涛已经做到了他该做的事情,马英九的再次当选就证明了胡锦涛对台政策论述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因而胡锦涛在“十八大”卸任时,就可完美收官,像辜振甫所言“以漂亮的背影离开舞台”。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2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3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4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5 史无前例,川普很可能又要创造新纪录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