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在庭审时之最后陈述值得细细研究。济南中院在微博公布时删去之部份,尤值得分析。薄表明他并未觊觎总理大位,原话是「众所周知,十七大以后,中央的人选其实已经确定,李克强同志任总理已经是确定的事情。」这句话被审判长打断。毫无疑问,这才是延宕一年半的薄案之核心。笔者过去曾一再强调,薄案乃中共建政六十多年来的最大政争,且并非路线之争,而是权位之争。如今大幕落下,若结合薄之陈述,再回顾这一年多来的种种表徵,不难发现,这场政争中,其实双方都有误判的部份。
薄在陈述里首先描述了他对中共的感情。作为中共太子党中的佼佼者,薄的这段表述可谓情真意切。这仅仅只是一个铺垫,用来证明自己违心承认大单是为了保留党籍。以他对中共体制的了解,他认为保留党籍是可能的。但「没想到我一承认,紧接着是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然后就是移送司法审查。速度是如此之快。」这说明,从中纪委审查开始,对薄就没有「保留党籍」这个选项。薄对事件性质的认定,与最高层的判断显然是不一致的。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此点。在中纪委审查开始后,薄给中央写信,表示要留在重庆,再做一届。易言之,薄在被中纪委审查之时,把继续留在重庆做市委书记视为一个可企及的目标,可见他当时的判断是乐观的。他甚至都没把自己和之前的陈希同、陈良宇做对比。假如他认为中央的决定是「双开」,他一定会请求中央,让自己像赵紫阳那样做一个普通党员。所以他表示「没想到」,而且抱怨「速度是如此之快」。
那么,薄熙来到底有无拥兵践祚之心?从已知资讯看,实难判断。去年总理记者会上,温家宝将重庆与文革挂鈎,外界纷纷认为薄熙来大势已去,薄居然还请求「留在重庆」。如果不是缓兵之计,那么只能是他自度罪责不重,只对王立军逃馆事件负有责任。这个认知,与中央去年3月「路线之争」的定性差距太大。薄在自我陈述中,也表示了这个意思。
之后的4月,《解放军报》半月内刊出九篇拥胡的文章,军方高层多人借此表忠。同时,地方大员也在各地党报表态,挺胡斥薄,所谓「团结一致,紧密围绕」。可见在高层内部,与薄有关联的人会被认为「不忠」。这些表态行为,是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上次地方及军方大员对真理标准讨论有过表态,转载即意味着「拥邓反华(国锋)」。不论薄本人在3月9日如何自我辩白,但到了4月,薄案开始升级,中共最高层已经认定薄有更大的野心。这已经不是路线之争,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的逐鹿之战。
薄也提及「说我有做总理之心,这完全是不实的。」在薄案之前的几年中,「取李代之」是一个广泛的说法,以中共的政治规则,这种传言必须不能承认,但也无法公开否认。薄直至在庭审的最后陈述中,才有机会否认这个流布多年的传言。也许中共高层掌握了薄有更大野心的证据,但是,局委想做常委,却也正常不过。只能说,去年4月各地的表忠行为,是高层对薄案过度反应的结果。
薄的自我供述里,将所控贪腐罪名否认,又合理地解释了王立军事件,表明他从始至终的认知就是如此。不论如何,这场政争已然落幕,许多待解之谜,只能留待将来了。